中国儒学(第十辑)

中国儒学(第十辑)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关于儒学研究的权威学术辑刊。

内容简介

《中国儒学》是由中华孔子学会主办,著名学者王中江、李存山主编的,面向海内外的重要学术辑刊。该刊每年出版一辑,至今已经出版九辑,为联合海内外儒学研究者、推进儒学研究和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本书稿为《中国儒学》(第十辑),共有五个栏目,分别是:“专题:身体与工夫”、“前沿:经典与制度”、“论坛:儒家的意义与当代中国的信仰、宗教问题”、“对话”和“纪念”。

作者简介

作者王中江,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河南大学黄河文明协同创新中心兼职教授,孟子研究院兼职研究员,中华孔子学会会长。已出版《简帛文明与古代思想世界》《儒家的精神之道和社会角色》《道家学说的观念史研究》《根源、制度和秩序:从老子到黄老》《自然和人:近代中国两个观念的谱系探微》等多部专著。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内容简介

《中国儒学》编辑委员会

静坐在儒家修身学中的意义

结语

从“性”“气”关系看张载、二程工夫论之异同

一 张横渠:“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的对分及其“变化气质”之“成性”工夫

二 程伊川:“性即理”涵摄下的“性”“气”分设及涵养用敬、进学致知之工夫

三 程明道:“性即气、气即性”与识仁、定性之体认本体的工夫

四 小结

工夫与效验——从程明道论“识仁”看朱子对《大学》新本的阐释

一 识仁之为工夫抑或效验

二 “节节有工夫”与“效验次第如此”

三 下学而上达与上达而下学

从身体观诠释董仲舒之天人感应

一 前言

二 汉代思潮的转向

三 汉代身体观之构成内容

四 气化论与人之身体

五 从气化论到唯天为大

六 天人相类相感:从身体观看天人关系的建构

七 结语

修身与治国:董仲舒身心修炼的功夫论

引言

一 “中和”与“养气”:天人同构

二 “养气”与“养心”:身心同构

三 “养身”与“重义”:义利同构

四 “治身”与“治国”:德政同构

五 结语

身体的界限

社会化的、可修炼的、线状之“身”

礼仪化的行为之“躬”

分割及繁殖之“体”

饮食之体及被食之体

修己及人——论儒家人文主义及其实现

引论

一 文本视角

二 非儒家文化下的儒家式对话之践行

结论

参考文献

中:射箭和道德修养

一 瞄准,发射,志

二 射箭,角色,乐趣

三 射箭比赛与社会自我

四 射箭,自反和道德领域

参考文献

“诵《诗》三百,亦奚以为?”——身体性的思维和早期儒家的修身

一些来自认知科学的主题

道德哲学的启示

实证哲学,德性伦理以及与孟子的相似之处

参考文献

“定性”作为工夫的哲学内涵与主体性本身作为超越性

一 概念:内在、超越、工夫

二 工夫要转化出什么?

三 牟宗三 诠释下的《定性书》

四 如果人只有“感性之心”?

五 简短的结语:回到“恻隐之心”

戴震论人性与道德修养

一 生平与影响

二 人性争论

三 道德审议

四 道德修养

参考文献

六经之所由作

一 自“其事”、“其文”看所谓“一也”

二 自“其义”看所谓“一也”

三 知我罪我,其惟《春秋》

四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早期儒家对周代宗法的理念型刻画

一 “别子为祖”与宗法的开端

二 大宗与小宗

三 公子之宗与别子之宗

“儒家的意义与当代中国的信仰、宗教问题”论坛纪要

第一场(3月28日下午)致辞、发言和讨论

第二场(3月29日上午)发言和讨论

儒教文明与基督教文明的相遇——略论现代儒门学者对中西问题的理解

儒家、太平天国与现代性

一 如何看太平天国运动

二 现代性的两种形态

三 中西范式与古今范式

与孙毅书

致文明书

追念中华孔子学会前任会长岱老与汤老

追思岱老

怀念汤老

仰望星空

汤一介先生的学术贡献

温文尔雅刚健弘毅:忆汤一介先生

汤一介先生的思想与人生

一 立德:义不逃责、事不避难

二 立功:中国文化书院、中华孔子学会和《儒藏》、北京大学儒学研究院

三 立言,从真善美到新轴心时代的文化思考

中国儒学(第十辑)是2015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作者王中江。

得书感谢您对《中国儒学(第十辑)》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宗教信仰与民族文化(第十一辑) 电子书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主办刊物,本册是第十一辑。
儒学的形态与开展 电子书
本书涉及“儒学的形态”和“儒学的开展”两大议题,清晰展示了作者的哲学思考轨迹,即从“生活儒学”到“生生之学”。作者在思考儒学开展方向的过程中,逐渐转入对儒学形态的思考;而在对儒学形态的思考过程中,又发现了儒家“生生”理念。其认为,“生生”才是儒家思想的生命和源泉。作者思考这些问题的同时,也尝试性地提出了一些促进儒学积极健康发展的主张。
探古求今说儒学 电子书
本书收录了《提纲挈领看儒学》《不废江河万古流》《少正卯之死》《打假何须烧店》《孝经今释》《打开门的钥匙》《国风何曾再流行》《千秋功过董仲舒》《管窥孔子》《不要给神仙戴错了帽子》等10篇文章,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睿智风趣的语言、从古为今用的视角审视传统儒学的精华内容,对儒学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释。
1500-1840儒学在欧洲 电子书
在中国这块历史文化土壤中产生的儒学为什么会进入欧洲?它在欧洲的命运如何?本书为你回答。
中国美学(第4辑) 电子书
《中国美学》是由首都师范大学“中国美学研究中心”主办的学术期刊,本书是第四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