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中国儒学》第十四辑:涵盖五方面内容,25位学者23篇文章,展示儒学学术研究高水平。
内容简介
《中国儒学》第十四辑内容包括“早期儒学研究”“儒家伦理”“宋明儒学”“现代儒学的展开”“儒学纵横”五个方面的内容,收录了包括刘丰、沈顺福、王正、黄保罗等儒学领域25名学者的23篇文章,主要涉及《论语》《儒行》《儒效》等经典文献的思想,阐述孔子、荀子、王阳明、牟宗三等儒家代表人物的思想,研究天人之辨与儒家人类主体意识、儒学的信仰及其“类宗教性”、儒家的道德情感与主体超越、中国哲学“自我”觉醒的历程等,是一本关于中国儒学学术研究的高水平的理论结集。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内容简介
《中国儒学》编辑委员会
早期儒学研究
从《儒行》到《儒效》:先秦儒学的发展与转折
一
二
三
四
荀子的“政治正当性”理论
一
二
三
四
重思荀子的“大清明”
一 “大清明”的基本含义
二 “清明”诸义解
三 “大清明”的哲学意义
四 由“大清明”反思中国哲学对认知与道德的理解
以气养身:孟子的气论与身体
一 问题的提出:孟子气论的普遍性意义
二 超越身形的“浩然之气”
三 “夜气”与血气之欲的突破
四 结语
宋明儒学
王阳明与陈白沙之间是否存在学脉传承关系?
一
二
三
晚明徽州阳明学思潮
一 抄本《新安理学先觉会言》的价值
二 阳明高足以讲会的形式在徽州传播
三 阳明学在徽州的展开
四 徽州弟子对阳明学的诠释
五 阳明学传入徽州的原因及意义
《论语》“观过知仁”章新诠
一 汉唐史籍与经典注疏中的“观过知仁”
二 朱熹论“观过知仁”及其对湖湘学者的批评
三 湖湘学派“观过知仁说”的延续
结语 中道诠释精神视域下的“观过知仁”
体性与体用
一 体形、性用
二 五行体性
三 五常体用
四 余论
现代儒学的展开
现代儒学与人伦的规范性重构
冯友兰新理学哲学话语的构建方法
一 “形式底释义”与“最哲学底哲学”
二 分析化:避免独断与哲学话语的“空灵化”
三 形上之理:从道德本体到形式本体
四 “宇宙底道德”与“社会底道德”
五 “性之善恶”的逻辑分析
六 境界论的“知识底路子”
结语
牟宗三与黑格尔哲学
一 “理性”的绝对性
二 精神表现历史
三 “良知自我坎陷说”与辩证法
牟宗三对康德“物自身”概念的接受与转化
一 消极意义的“物自身”
二 牟宗三基于智的直觉基础上理解的“物自身”
三 价值意味的“物自身”
“科学性”的新探求
导言 从范式反思到知识积累
一 科学化的新方向
二 新范式反思:困境与启发
三 通史与话题的更新:新范式的成果
四 走向极端化:偏离知识的追求
中国哲学“自我”觉醒的历程
一 在意识形态话语反思中认识“自我”
二 通过“他者”认识“自我”
三 “自我”的危机
四 危机的解决与“自我”的觉醒
五 “自我”觉醒的理论形态
六 “自我”的未来
儒家伦理
儒学的信仰建构及其“类宗教性”
一 关于“宗教”与“类宗教性”的个人观点
二 天命之客观性的消解与天道的本原性抽象
三 必然性向当然性的迁移与意义的“内在输入”
四 作为道德实践的意义表达与生活的神圣性
家庭和家庭价值观
一 家庭比较:中国和古希腊、古罗马
二 儒家特色的当代家庭生活
三 家庭构成
四 父子互动
五 世代相传的家
儒家道德情感与主体超越
一 情感的理性化
二 情感的超越性
三 个体与主体超越性
当代儒家伦理研究的方法论省思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后果论与儒家伦理
三 义务论与儒家伦理
四 德性论与儒家伦理
五 意义与限度
孔子义利之辨的误说纠谬与其义利关系新说
一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误说纠谬
二 “成人”“见利思义”与君子“义以为上”误说纠谬
三 从孔子伦理思想的主体结构看其义利关系
儒学纵横
国学应该往何处去?
一 从小商之家走入学术道路
二 思想转型与学术贡献
三 新时代国学应往何处去
土耳其儒家研究现状管窥
一 在土儒家研究现状
二 学术性儒家研究
三 网络之学习儒家的情况
四 结语
古今相映:传经以言志,诵典以修心
投稿须知
中国儒学·第十五辑是2020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作者王中江。
得书感谢您对《中国儒学·第十五辑》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