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关于儒学研究的权威学术辑刊。
内容简介
《中国儒学》是由中华孔子学会主办,著名学者王中江、李存山主编的,面向海内外的重要学术辑刊。该刊每年出版一辑,至今已经出版九辑,为联合海内外儒学研究者、推进儒学研究和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本书稿为《中国儒学》(第十辑),共有五个栏目,分别是:“专题:身体与工夫”、“前沿:经典与制度”、“论坛:儒家的意义与当代中国的信仰、宗教问题”、“对话”和“纪念”。
作者简介
作者王中江,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河南大学黄河文明协同创新中心兼职教授,孟子研究院兼职研究员,中华孔子学会会长。已出版《简帛文明与古代思想世界》《儒家的精神之道和社会角色》《道家学说的观念史研究》《根源、制度和秩序:从老子到黄老》《自然和人:近代中国两个观念的谱系探微》等多部专著。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内容简介
《中国儒学》编辑委员会
静坐在儒家修身学中的意义
一
二
三
四
五
结语
从“性”“气”关系看张载、二程工夫论之异同
一 张横渠:“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的对分及其“变化气质”之“成性”工夫
二 程伊川:“性即理”涵摄下的“性”“气”分设及涵养用敬、进学致知之工夫
三 程明道:“性即气、气即性”与识仁、定性之体认本体的工夫
四 小结
工夫与效验——从程明道论“识仁”看朱子对《大学》新本的阐释
一 识仁之为工夫抑或效验
二 “节节有工夫”与“效验次第如此”
三 下学而上达与上达而下学
从身体观诠释董仲舒之天人感应
一 前言
二 汉代思潮的转向
三 汉代身体观之构成内容
四 气化论与人之身体
五 从气化论到唯天为大
六 天人相类相感:从身体观看天人关系的建构
七 结语
修身与治国:董仲舒身心修炼的功夫论
引言
一 “中和”与“养气”:天人同构
二 “养气”与“养心”:身心同构
三 “养身”与“重义”:义利同构
四 “治身”与“治国”:德政同构
五 结语
身体的界限
躯
形
社会化的、可修炼的、线状之“身”
礼仪化的行为之“躬”
分割及繁殖之“体”
饮食之体及被食之体
修己及人——论儒家人文主义及其实现
引论
一 文本视角
二 非儒家文化下的儒家式对话之践行
结论
参考文献
中:射箭和道德修养
一 瞄准,发射,志
二 射箭,角色,乐趣
三 射箭比赛与社会自我
四 射箭,自反和道德领域
参考文献
“诵《诗》三百,亦奚以为?”——身体性的思维和早期儒家的修身
一些来自认知科学的主题
道德哲学的启示
实证哲学,德性伦理以及与孟子的相似之处
参考文献
“定性”作为工夫的哲学内涵与主体性本身作为超越性
一 概念:内在、超越、工夫
二 工夫要转化出什么?
三 牟宗三 诠释下的《定性书》
四 如果人只有“感性之心”?
五 简短的结语:回到“恻隐之心”
戴震论人性与道德修养
一 生平与影响
二 人性争论
三 道德审议
四 道德修养
参考文献
六经之所由作
一 自“其事”、“其文”看所谓“一也”
二 自“其义”看所谓“一也”
三 知我罪我,其惟《春秋》
四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早期儒家对周代宗法的理念型刻画
一 “别子为祖”与宗法的开端
二 大宗与小宗
三 公子之宗与别子之宗
“儒家的意义与当代中国的信仰、宗教问题”论坛纪要
第一场(3月28日下午)致辞、发言和讨论
第二场(3月29日上午)发言和讨论
儒教文明与基督教文明的相遇——略论现代儒门学者对中西问题的理解
一
二
儒家、太平天国与现代性
一 如何看太平天国运动
二 现代性的两种形态
三 中西范式与古今范式
与孙毅书
致文明书
追念中华孔子学会前任会长岱老与汤老
追思岱老
怀念汤老
仰望星空
汤一介先生的学术贡献
温文尔雅刚健弘毅:忆汤一介先生
汤一介先生的思想与人生
一 立德:义不逃责、事不避难
二 立功:中国文化书院、中华孔子学会和《儒藏》、北京大学儒学研究院
三 立言,从真善美到新轴心时代的文化思考
中国儒学(第十辑)是2015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作者王中江。
得书感谢您对《中国儒学(第十辑)》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