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似推荐
编辑推荐
本书选取文学广告作为文学史叙述的基本材料,重新书写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本卷叙述的是1928—1937年文学的历史。
内容简介
本书匠心独具地选取文学广告作为文学史叙述的基本材料,采用编年体的结构模式、书话体的叙述方式,在文学生产与流通的交汇点上重新书写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并辅以相应的历史图片。
全书既有宏达的文学史视野,又细致入微地呈现历史的微观图景与细部生态,力图还原中国现代文学发生、发展的原初景象和历史脉络,揭示出一个较以往更为阔大、丰富、复杂的文学史图景,展现了文学史叙述的多种可能性。
作者重新开掘、爬梳原始资料,大处着眼,小处落墨,集叙述与思辨、史料与史实于一体,熔知识性、思想性、趣味性于一炉,是一部极具开创性的文学史著。
本卷叙述的是1928—1937年文学的历史。
作者简介
编者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馆副馆长,《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主编,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四十年代文学、左翼文学与京海派文学、现代讽刺小说等。主要著作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沙汀传》《带着枷锁的笑》《都市漩流中的海派小说》等。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总序
前言
1928年
1月
《创造周报》复刊骤止却引来《文化批判》
前十年新诗集的出版与销售
3月
《小雨点》:“莎菲的这几篇小说在新文学运动史上的地位”
4月
胡适的“半部”文学史
5月
“开明人”的选择与“开明风格”
7月
陈铨的《天问》与吴宓的“可哀”
广告的艺术、作用和外国儿童文学的翻译
8月
近代英美诗选的最佳编著者
11月
左翼刊物在政治、文学与营销之间
12月
“南国诗人”田汉与南国社首次沪上公演
林语堂:又一个“叛徒与隐士”?
1929年
2月
中国化的“颓加荡”:邵洵美及其唯美主义实践
蒋光慈《丽莎的哀怨》遭批评
4月
巴黎情境与巴金的国际主义视景
9月
梁实秋的“新古典主义”批评文字
鲁迅为青年作家写序
大学文学教育与新文学
11月
20年代末文坛的一道独特风景线
1930年
2月
《科学的艺术论丛书》出版与鲁迅等对马克思文艺理论的译介
张秋虫的《新山海经》与现代中国的“胡调人”
3月
洪灵菲的《流亡》一度流行
原汁原味的“海派弄堂小说”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
唯美主义的《死水》
5月
从查封艺术剧社到捣毁影片公司
《骆驼草》:“趣味的恶化,作者方向的转变”?
6月
民族主义文艺运动的倡导
7月
现代滑稽小说的“俗”和“雅”
8月
国民党中宣部刊物《文艺月刊》的宣言和编辑策略
《小品文选》:梁遇春的小品文理论
9月
被称为“扛鼎”之作的叶圣陶长篇《倪焕之》
国民党中宣部对文艺刊物、作品的查禁
1931年
1月
《啼笑因缘》的形成和“啼笑因缘旋风”
2月
传统型的侦探小说:程小青的《霍桑探案》
3月
中国传统章回小说走向现代化
黄震遐:《陇海线上》和《黄人之血》
关于“左联五烈士”被害事件
6月
用作品给作家或社团起绰号(1930年代初文学生态)
11月
“从别国里窃得火来”:鲁迅及左翼对苏联文学的介绍
悼念徐志摩
12月
冰心要求更正她关于“普罗文学”的谈话
1932年
5月
“一·二八事变”与战争文学热
传记文学写作的“勃兴期”
30年代的“歌德热”及歌德在中国
新文学作家评传和作家论
《现代》杂志与“现代派”诗
《现代》:中国杂志史上的一个“准神话”
6月
《地泉》三部曲和它的五大序言的“清算”作用
7月
从《现代儿童》看儿童文学的兴起
叶灵凤的《灵凤小说集》及其他
《珊瑚》:“五光十色”的爱国杂志
8月
国民党政府推动的通俗文艺运动
9月
周作人的《中国新文学的源流》和鲁迅的“晚明观”
电影《啼笑因缘》显示世俗生活的现代性趋向
10月
告别奥尼尔:洪深30年代的转向
左翼新人沙汀短篇集《法律外的航线》
11月
“新月派”的另一独特贡献
“旧文人”在30年代
12月
《自由谈》里的“伪自由书体”杂文写作
爱国小说、国难小说和抗战小说
“文章之美”:“破天荒”的废名小说
1933年
2月
郁达夫的《她是一个弱女子》
3月
田汉的转变
穆时英与左翼的殊途:从《南北极》到《公墓》
《西线无战事》与“非战小说”的主题广告
“茶话”与“咖啡座”:“海派”散文的都市语境
4月
作为中介的日本
换个角度看“文艺自由论辩”
5月
左翼文艺运动的国际联系和相互支持
读者热购《子夜》
6月
刘云若及其“津味小说”
丁玲失踪及其长篇小说《母亲》的出版
8月
《望舒草》:为什么删去《雨巷》?
“高尔基在中国”与“中国的高尔基”
30年代回眸初期白话诗
9月
现代书局首创编写《中国文艺年鉴》
叶圣陶为巴金写广告谈《家》的典型性和成书过程
10月
《山雨》和王统照的创作道路
《春蚕》成为文学与民族电影融合的新形态
沈从文一语惊起“京海论争”
11月
彭家煌的遗作
12月
《月下小景》:沈从文的“新十日谈”
1934年
3月
评论界推介现代女作家
白薇戏剧集《打出幽灵塔》长久引人注目
4月
《人间世》的创刊与林语堂的小品文运动
“看萧和‘看萧的人们’”
苏区“文艺大众化”运动新模式
5月
蒲风诗集《茫茫夜》与中国诗歌会的创作
8月
旅游产业的兴起与中国现代“风景的发现”
国民政府尊孔盛典与胡适、周作人、鲁迅的“孔子观”
9月
“大众语文论战”的始末
10月
中国现代作家的欧洲游记
沪上“八大女明星”和丁玲的“梦珂”
“古意”与新意:《春野与窗》的意义
11月
《水星》的“个性”
12月
吴组缃处女集《西柳集》深得茅盾佳评
北大“拉丁区”的“精神流浪汉”
《边城》:“牧歌”的意义
1935年
1月
走向成熟的老舍和30年代长篇小说创作
田汉《回春之曲》的大剧场演出
3月
阿英遴选小品文的眼光
赵家璧与《中国新文学大系》
4月
北新书局版的“半部文学史”
5月
《世界文库》:中外名著翻译、整理之集大成
艾芜30年代的南国世界
6月
晚明小品:周作人和俞平伯的“低回”趣味
王文显的喜剧艺术和《委曲求全》的演出
1935—1937年几次话剧的经典演出
7月
文坛忆念刘半农
丰子恺的“消夏新书”
9月
“文化生活出版社人”的信仰与精神
12月
《奴隶丛书》与萧红的《生死场》
1936年
1月
夏丏尊的文学创作和教育事业
开明语文读物和语文教育及新文学的传播
3月
林徽因的眼光
4月
大陆视野中的台湾二三十年代文学
海上惊《雷雨》
5月
鲁迅和凯绥·珂勒惠支及新兴木刻运动
6月
《谈美》:一个美学家的人生情怀和社会关怀
在“两个口号”论争下中国文艺家协会等成立
夏衍的报告文学精品《包身工》
胡风渐露理论特质和锋芒
7月
显示各派作家面影的书简集
以“软”击“硬”:刘呐鸥的《永远的微笑》
8月
《中国的一日》征文写作推动了1930年代中期的报告文学潮
10月
鲁迅去世
11月
鲁迅与瞿秋白在左翼文艺运动中的相遇
历时五年的定县“农民戏剧实验”
12月
叶圣陶指认张天翼老舍的幽默不同
1937年
5月
《文学杂志》:“京派”的未竟事业
“《画梦录》是一种独立的艺术制作”
话剧上演税制的倡导与确立
6月
王统照等力推端木蕻良
李劼人的“大河小说”
7月
《荒原》:叶公超的独到阐释及其意义
后记
参考文献
索引
中国现代文学编年史:以文学广告为中心(1928—1937)是2013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吴福辉 主编。
得书感谢您对《中国现代文学编年史:以文学广告为中心(1928—1937)》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