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法治论衡(第23辑):法律与正义

清华法治论衡(第23辑):法律与正义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本书适合大专院校与研究机构关心法律与正义理论和实践问题的专家、学者和学生参考,也适合关注中国法律与正义具体实践的法律职业人士和社会公众阅读。

内容简介

本书专号为“法律与正义”,围绕当今世界各主要文明就法律与正义问题所做的重要探索进行了理论探讨和专题研究,其内容包括对重要理论家,如罗尔斯、阿玛蒂亚·森的正义思想进行的研究,也涉及一些重要思想流派,如西方自然法思想对法律与正义问题的影响。此外本专号还围绕法律与正义的具体问题,如既判力问题、转型正义、代际正义、公民不服从,以及刑法、商法、国际法等部门法中的正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索。

作者简介

编者高鸿钧,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吉林大学法律系77级本科,中国政法大学81级硕士研究生,1984年毕业留校任教;1991—1998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工作,任副研究员、研究员;1998年至今,在清华大学法学院任教。研究和教学领域主要为比较法学、法理学和外国法制史。现任中国法学会比较法学研究会会长,全国外国法制史研究会副会长。

主要著作包括《现代法治的出路》《伊斯兰法:传统与现代化》《全球视野的比较法与法律文化》《心寄治邦——法理学论集》;主编《英美法原论》《新编西方法律思想史》《新编外国法制史》等;翻译和参译《哈贝马斯、现代性与法》《法律与革命——西方法律传统的形成》《比较法总论》等;在《中国社会科学》《中国法学》《法学研究》《世界宗教研究》等重要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主编“比较法学丛书”、“法律与社会丛书”和《清华法治论衡》。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卷首语

正义难题

主题文章

正义:从抽象到具体

既判力:司法之必需

社会选择、可行能力与具体正义——阿马蒂亚·森的正义理念及其启示

《薄伽梵歌》的正义观——兼评《正义的理念》

个人自主与社会联合之间:罗尔斯正义理论述评

三十五年来自然法讨论发展路向

自然法的现代重构 ——霍布斯、洛克与杰斐逊的新立法

转型正义的迷思与破局: 一种基于价值多元主义的规范性法政哲学建构

刑法的道德属性: 以美国刑法中耻辱刑为视角的批判与反思

海洋法中的正义观

人权实现的司法原则 ——“镜像原则”的存废之争及欧洲人权法院判例对英国司法的影响

权利外观理论视角下的现代商法价值

法律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庞德与卢埃林论战解读

法治纵论

“青年比较法沙龙”年度会议(2015·北京)会议综述

国际法治评估的种类、原理与方法

读书品茗

不容然后见君子 ——读苏亦工教授的《天下归仁:儒家文化与法》

以何种方式谈论正义 ——《正义的慈悲:美国司法中的苦难与救赎》

铁笼中的救赎 ——评《正义的慈悲:美国司法的苦难与救赎》

域外法音

公民不服从:民主宪政国家的试金石[1]

论吾辈对后代所负义务之基础与内容[40]

编后记

清华法治论衡(第23辑):法律与正义是2016年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於兴中。

得书感谢您对《清华法治论衡(第23辑):法律与正义》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法律与伦理(2018年第2期/总第3期) 电子书
《法律与伦理》定位在法学与伦理学的交叉研究上,以问题为导向,秉持兼容并包的原则,开拓一片法学家与伦理学家自由交流的学术空间,构筑有助于互相理解、凝聚基本共识的思想论坛。本书是第三期,重点关注的是法治与德治如何结合,涉及法治与德治的关系问题、信任伦理、环境伦理、医患纠纷、国家法与民间法的互动以及增值税等相关问题。
法律与伦理(2018年第1期/总第2期) 电子书
《法律与伦理》定位在法学与伦理学的交叉研究上,以问题为导向,秉持兼容并包的原则,开拓一片法学家与伦理学家自由交流的学术空间,构筑有助于互相理解、凝聚基本共识的思想论坛。本书为第二期,分为自然法、法律方法研究、法律与信用伦理、法律与环境伦理、法律与财税伦理、法律职业伦理、域外法、人物访谈、论学书信及新书会谈10个模块。
法律文化研究(第八辑):澳门法律文化专题 电子书
本书为《法律文化研究》第八辑,以澳门法律文化为专题。
法律文化研究(第十辑):古代法律碑刻专题 电子书
本书为《法律文化研究》第十辑,以古代法律碑刻为专题。
法律文化研究(第十一辑):非洲法律文化专题 电子书
本书为《法律文化研究》第十一辑,以非洲法律文化为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