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束缚的过去:记忆伦理中的个人与社会

被束缚的过去:记忆伦理中的个人与社会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本书试图从社会学角度对记忆伦理问题进行讨论,提出“记忆的微光”和“延迟的弥补”两个核心概念,讨论记忆伦理中所隐含的个体自我保存与社会道德之间的关系。

内容简介

《被束缚的过去:记忆伦理中的个人与社会》从社会学角度对记忆伦理问题进行系统书写。它对社会记忆研究范式有所反思,提出“记忆的微光”和“延迟的弥补”两个概念,分别对应着个体记忆的被压抑状态及其解放途径、社会提升个体的家庭记忆伦理,深度描画了记忆伦理中的个人和社会间关系这一社会学的经典命题。本书在实践层面关涉道德共同体的构建:个体得以安所遂生,社会获得和谐顺遂。

作者简介

刘亚秋,1975年出生于黑龙江省龙江县,社会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致力于社会记忆理论、知青口述史、中国社会学史、社区发展等方面的研究。在《社会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社会》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章节目录

导论  记忆伦理的社会学视野

第一章  记忆研究的伦理转向

一、哈布瓦赫集体记忆理论中的社会观

二、集体记忆的涂尔干传统

三、哈布瓦赫的集体记忆与扬•阿斯曼的文化记忆

四、记忆建构论还是社会神圣论

五、从社会科学视角到伦理视角的转换

第二章  记忆的微光

一、个体记忆和集体记忆之间的关系

二、记忆的微光:“苦难宝藏”挖掘的一个路径

三、不同样态的记忆的微光实践

第三章  记忆的幽灵:写给那些在生前你所爱的人

一、幽灵与记忆的幽灵

二、呼愁:记忆幽灵的一个表达方式

第四章  延迟的弥补:家庭记忆的代际传递

一、生者与死者之间的记忆交流

二、代际关系间的记忆:延迟的弥补

三、延迟的弥补及其社会意义

四、非自主记忆与记忆的微光

五、社会记忆的代际传递

第五章  记忆研究方法:文学作为田野

一、文学中的记忆问题

二、文学作为进入历史深层的途径

三、建构性与记忆真实之争

参考文献

后记


被束缚的过去:记忆伦理中的个人与社会是2021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作者刘亚秋。

得书感谢您对《被束缚的过去:记忆伦理中的个人与社会》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英国童话的伦理教诲功能研究 电子书
本书运用文学伦理学批评的方法,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对九部英国童话经典作品进行研究,以期阐释童话在儿童不同的成长阶段中所能发挥的伦理教诲功能。
社会的时间:形成、变迁与问题 电子书
本书认为时间是社会的产物,并加以论证。
言语行为与制度社会的建构 电子书
本书在新的语境下研究了制度社会建构的认知基础尤其是语言基础,并通过作为社会基本构成要素的制度性事实的建构来阐释制度社会的建构。由于语言在联结人类心智和道义中的特殊角色,本书建立了“心智—语言—伦理”的三维分析框架,分析了心智(主要指集体意向性)、语言(建构性言语行为)和伦理(言语行为理性)在制度性事实建构中的角色和作用机制。最后还从制度性事实的可理解性视角出发,通过对科学实在论的辩护论证了科学理性
社会的细节 电子书
本书是有关社会建设与社会治理的文章合集,体现了作者对于社会发展中所出现的新问题与新现象的关注与思考,内容包括社会与社会建设、社会工作、农村发展、劳工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宗祠与宗教文化等。书中许多文章是从社会结构与社会运行的细节入手,特别关注社会组织的文化建设,揭示其背后所蕴含的社会功能;还有多篇文章是专为非学术报刊所撰写,带有较强的社会科学知识普及的色彩,有助于读者认识复杂的人类社会。
交互博弈中的噪音与信息整合 电子书
本书通过建模和论证,进一步验证了噪音及偏差的可利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