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语言变革与中国文学文体的现代转型

文学语言变革与中国文学文体的现代转型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文学语言变革与中国文学文体现代转型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是从文学语言变革角度研究中国文学文体现代转型的一本专著。文学形式是文学史发展演变的重要内容,文学语言是影响文学形式的关键因素。五四文学革命是在白话代替文言的语言变革基础之上完成的,语言变革是考察中国文学文体从古典向现代转型的重要切口。本书从文学语言入手,从总体上探讨了语言变革对文体功能、文体形态和文体格局转型的影响,详细分析了语言变革作用于戏剧、小说、诗歌、散文各类文体体裁程序而导致的文体转型,探析了语言变革对文体渗透这一特殊的文体现象现代转型的影响。同时,本书跳出文学的内部研究,将语言变革还原到民族共同语生成的文化语境中,探察这一语言现实对文体转型的作用情形。论题的研究可以为认识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文学的现代性及当下文学创作的一些语言困境等问题提供启示。

章节目录

封面

书名页

版权页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文学语言变革与中国文学文体的现代转型总论

第一节 文学语言变革与文体功能的现代转型

第二节 文学语言变革与文体形态的现代转型

第三节 文学语言变革与文体格局的现代转型

第四节 白话的国语身份与中国文学文体的现代转型

第二章 文学语言变革与戏剧文体的现代转型

第一节 从“唱”到“说”:语言变革与戏剧表演体制的转型

第二节 从“叙述”到“代言”:语言变革与戏剧话语模式的转变

第三节 从“对答”到“对话”:现代汉语人称代词与话剧“对话”因素的凸显

第四节 文体个案分析:文学语言变革与“诗化”戏剧的变异

第三章 文学语言变革与小说文体的现代转型

第一节 从“俗语”到“正格”:小说文体现代转型的语言基础之变

第二节 从“情节”到“情状”:文学语言变革与小说叙事重心的转变

第三节 由“外”向“内”:文学语言变革与小说叙写向度的转移

第四节 文体个案分析:文学语言变革与书信体和日记体小说文体的现代新变

第四章 文学语言变革与诗歌文体的现代转型

第一节 文学语言变革与“诗体的大解放”

第二节 文学语言变革与现代集句诗的衰变

第三节 方言与诗歌文体的现代转型

第四节 文体个案研究:文学语言变革与山水诗的现代异变

第五章 文学语言变革与散文文体的现代转型

第一节 文学语言变革与古代散文“腔调”的祛除

第二节 语言变革与散文“个性”表达的现代转型

第三节 文学语言变革与散文文体的顺利转型

第四节 文体个案分析:文学语言变革与闲话风散文的出现

第六章 文学语言变革与文体渗透的现代转型

第一节 语言变革与文体互参原则和审美取向的改变

第二节 语言变革与文体互参表现形态的形变

第三节 语言变革与文体互参审美内涵的转变

第四节 文学语言变革与诗文互参的现代转型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文学语言变革与中国文学文体的现代转型是2018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作者王佳琴。

得书感谢您对《文学语言变革与中国文学文体的现代转型》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中国文学中的孤独感 电子书
日本汉学泰斗斯波六郎代表作,选取“孤独感”为关键词,遵循时代顺序,对中国文学史上重要作家进行细密解说。
走上丝绸之路的中国文学 电子书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带一路”重大倡议,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力图借助此项重大倡议推动丝路文化研究,并通过具体研究参与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因此,2015年8月20日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伊吾县举办了“丝绸之路与中国文学”研讨会。本论文集收录的论文,就是从与会者提交的30余篇论文中选出的。这些论文涉及文学、历史、宗教、音乐、美术、探险、中外文化交流等诸多方面,展现了丝路文化的丰富性。
中国文学变迁史略 电子书
本书以朝代为纲,分成唐虞夏商文学、周秦文学、汉代的文学、魏晋及南北朝的文学、隋唐五代的文学等十一篇,建构了中国文学由庙堂走向民间、由文士集团走向普通民众、由雅文学走向俗文学的变迁趋势。
中国现代历史文学的传统与经验 电子书
本书由“现代”烛照与史乘重释、历史个案与文学典型、历史人物与形象嬗变三编组成。包含:现代中国历史文学之经验、情爱传奇与历史风云——谭正璧的历史小说、孔子形象在中国现代小说中的重写、勾践形象在20世纪中国戏剧中的嬗变等11章内容。
通往实践的中国文学理论建构 电子书
新世纪以来文学实践巨大的展开活力及令人震惊的展开规模,对当下国内尚居于主导地位的观念认识论文学理论形成无可规避的促迫。文学并不仅是文本,也不仅是认识对象,它更是实践对象,并且就是实践过程本身。本书研究要点在于揭示文学理论与文学研究对象的实践性关系,在这一关系中研究文学理论的实践属性、文学理论的实践逻辑、文学实践的鉴赏与批评活动、文学理论的实践文本学,以及文学理论的实践论研究方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