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与阐释:早期中国诗学研究

表演与阐释:早期中国诗学研究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本书是著名汉学家柯马丁研究早期中国诗学的学术文集。

内容简介

书中收录了1996年至2022年间16篇讨论周、秦、汉代诗歌及诗学的文章,集中关注早期中国诗歌的发展,它与仪式表演的关联,文化记忆与身份认同的形成,以及中国诗歌早期和中世的诠释传统;讨论对象聚焦于《诗经》、西汉颂诗、赋文、秦始皇碑、楚辞等。

全书诸篇皆经过作者的补充完善与编者重要的译校修订,现以时间排序陈示。

作者简介

作者柯马丁(Martin Kern),普林斯顿大学亚洲学讲座教授,美国哲学院院士,美国东方学会主席(2023—2024),古根海姆奖获得者(2018),国际权威汉学期刊《通报》(T’oung Pao)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古代文本文化国际研究中心创始主任,曾任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系主任(2013—2020)。

研究广涉早期中国文学的诸多论域,包括诗歌作为政治与宗教仪式的文化记忆与表演、作者身份、书写与口述、阐释与文论、文献学方法论以及哲学和史学修辞等问题,对比较文学、比较古典学及语文学和翻译研究也深有兴趣。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前言

权威的颂歌

一 引言

二 西汉颂诗

汉高祖《安世房中歌》十七章

汉武帝《郊祀歌》十九章

三 初步结论

作为表演文本的诗

一 文本的表演维度

形式的意义

早期中国礼仪的自我指涉

仪式现实的文本建构

二 文化记忆

共缅与指令

记忆的仪式空间

三 《楚茨》译释

四 分析

《诗经》的形式融贯性

重构《楚茨》的发言声音与言辞视角

代词的问题

嘏辞的程式性

仪式言辞的句法模式

五 结论

出土文献与文化记忆

一 引言

二 简帛引《诗》的分布与意义

三 简帛引《诗》文本异文的统计学、古文字学、音韵学考察

四 经典文献的早期传授与书写

五 从接受到制作的美学:文化记忆与早期《诗》学

六 结论

西汉美学与赋体的生成(2003)

一 美学与道德的张力

二 作为文学史上一个问题的西汉赋

三 修辞、愉悦和道德教化的表演美学

四 修辞与教化

五 结论

《司马相如列传》与《史记》中“赋”的问题(2003)

一 《史记》中的“赋”

二 “赋”与《屈原贾生列传》引发的问题

三 《司马相如列传》中的问题:矛盾的叙述与离奇的情节

四 司马相如赋中的异文问题

五 更多有关《司马相如列传》之真实性的问题

六 尝试性结论

汉史之诗

一 西汉的歌诗文化

二 作为预言与征兆的诗

三 歌诗的地域性与“楚声”的问题

四 歌诗的阐释与历史思想

五 歌诗与史撰修辞

作为记忆的诗

一 作为诗歌文本与语境的历史

二 作者身份与自我指涉

三 作为仪式性共缅的诗

尾声: 转向历史化注疏

出土文献与苏格拉底之悦

一 引言

二 《毛传》与《孔子诗论》和马王堆《五行》中的《关雎》

三 解读《国风》及其早期诠释的方法论问题

《毛诗》之外

一 《鲁诗》读解的延续

二 背离《毛诗》:六朝诗歌对《国风》的不同接受

三 初步结论

来自群山的宣告

一 引言

二 作为再现的书写

三 政治空间的历史化与仪式化

四 余论

说《诗》

一 成问题的假设

二 被剥离的文本

三 《诗论》中的修辞模式

四 初步结论:《诗论》的性质、意图与论点

《诗经》的形成(2017)

一 诗集生成

二 祭祀《颂》诗

三 《雅》诗

四 《国风》

早期中国诗歌与文本研究诸问题

一 《蟋蟀》作为个案

二 盗掘简问题

三 一首诗还是两首诗?关于《蟋蟀》成篇与流传的诸问题

四 素材库、合成文本与作者

五 假说还是结论?

“文化记忆”与早期中国文学中的史诗

一 “文化记忆”与早期中国文学

二 什么是“文化记忆”?

三 “屈原史诗”

四 屈原之传

五 素材库和作者

六 作为诗歌互文的“屈原史诗”

七 结论

反思之一 超越本土主义

一 新时期传统知识的机遇与挑战

二 原教旨主义的死胡同:从“走出疑古时代”到新传统论

三 “我们”对阵“他们”:本质主义策略及其意识形态

四 “汉学”与“国学”的词源及认识论视角

五 拒斥本土主义政治学:一段个人经历的反思

反思之二 早期中国研究与比较古代学的挑战

一 世界语文学的构想与实践

二 学术共同体的合作与论辩

三 跨学科与跨文化对话中的方法论反思

四 参与“世界文学”构建的中国古典文学研究

编后记 潜文本、参照系与对话项

参考文献

文章出处

表演与阐释:早期中国诗学研究是2023年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作者[美] 柯马丁。

得书感谢您对《表演与阐释:早期中国诗学研究》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六朝隐逸诗学研究 电子书
六朝隐逸诗的勃兴是中国诗学史上一件大事,它体现了一个群体共享的艺术追求,成为一种独特的价值取向,对民族的文化心理建构产生了强大的精神作用。本书探讨了隐逸诗产生的渊源,对隐逸思想的各种表现形态做了分类研究;对六朝隐逸诗兴起的成因进行了考察,注重对其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思想理论基础进行分析研究,重点在社会思潮、文学集团、个人创作三者之间的关系;最后立足于文本解析,探讨六朝各期隐逸诗的演变与发展情况。
胡适、胡怀琛诗学比较研究 电子书
新诗史上不太为人熟知的胡怀琛,曾与胡适一样对新诗进行过理论与实践的探索,提倡和践行了不一样的白话诗学路径。他与胡适既有根本的分歧,又在历史的回声中时有相交融合。本书从语言、诗体、音节等方面对比研究胡适与胡怀琛的新诗创作、批评及理论,梳理与考察两者诗学的形成过程与不同命运,揭示出历史转折处新诗发展的多种可能性,并重估了胡怀琛在新旧诗转型期间对新诗所作贡献及其文学史意义。
文化诗学的理论与实践 电子书
中国文艺学理论泰斗童庆炳先生文学研究近六十年的精品力作。
汪曾祺早期逸文 电子书
本书收录了汪曾祺先生早年发表的小说、散文、诗歌等作品,包括《文明街》《落叶松》《昆明草木》《钓》《翠子》《寒夜》等。
西方早期中国古典小说研究珍稀资料选刊(全3册) 电子书
本书是以中国古典小说研究为主题的专题资料选,收录了18世纪至20世纪中期西方学者研究中国古典小说的稀见资料79篇,兼顾不同主题、不同时期和不同语种的文献,以期全面反映早期西方学界研究中国古典小说的面貌。书中按西方学界研究中国古典小说的主题分十类编排,每一个主题收录的文章按年代先后排列,并且每篇文章前有题解,介绍作者生平、选文版本、源流、主要学术观点及其学术影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