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东树诗学研究

方东树诗学研究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编辑推荐

方东树不仅是桐城派的古文家,也是清代中后期一位重要的诗论家和理学家。

内容简介

本书以集中体现了方东树诗学思想的《昭昧詹言》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兼及方氏文集中的序跋、书牍(主要是诗序)等与诗学相关的著作,旁及方东树其他论著,以及桐城诸老等人的相关著述,方氏本人的诗歌创作,以期全面、系统地研究方东树的诗学。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徽学与地域文化丛书编委会名单

序一

序二

绪论

一、方东树诗学研究现状综述

二、研究方东树诗学的意义和设想

第一章 方东树的生平、交游、著述与思想

第一节 方东树的生平

第二节 方东树的交游及门生

一、方东树的交游

二、方东树的门生

第三节 方东树的著述与思想

一、方东树的著述概况

二、方东树思想综论

第二章 方东树的诗学活动与诗学取向

第一节 方东树诗学活动概况

一、诗歌创作:《半字集》、《王余集》、《考槃集》、《仪卫轩遗诗》

二、诗学理论与诗歌批评著作:《昭昧詹言》及其他

第二节 方东树的诗歌创作

一、方东树诗歌的内容

二、方东树诗歌之艺术特色

第三节 方东树的诗学取向

一、基本价值立场:正统儒家价值观

二、学诗须涵养本原:要多读书、多穷理

三、以文论诗的审美取向

第三章 方东树的诗歌批评实践

第一节 方东树诗歌批评总论

一、评析诗歌体裁的选择

二、评析诗人的选择

第二节 论汉魏南北朝诗歌

一、论阮籍及其诗

二、论陶渊明及其诗

三、论大小谢等谢氏诗人及鲍照

第三节 论唐宋诗歌

一、论杜甫及其诗歌

二、论韩愈及其诗歌

三、论苏轼及其诗歌

四、论黄庭坚及其诗歌

第四章 方东树对明清诗学的批评

第一节 对王士禛及神韵诗学的批评

一、王士禛及其神韵诗学

二、方东树对王士禛及神韵诗学的批评

第二节 对格调诗学的批评

一、格调诗人、诗论概述

二、方东树对格调诗人、诗学的批评

第三节 对袁枚及性灵诗学的批评

一、袁枚及其性灵诗学

二、方东树对袁枚及性灵诗学的批评

第四节 对桐城刘大櫆、姚范、姚鼐的批评

一、论刘大櫆

二、论姚范

三、论姚鼐

第五章 《昭昧詹言》的诗学价值及其在诗学批评史上的地位

第一节 方东树诗学思想总论

一、求真与立诚:追求自家面目的创作理想

二、方东树以杜、韩,特别是杜甫为中心,建构了一个学诗的典范系统

三、崇古黜俗,反对流易,讲求厚重

第二节 《昭昧詹言》的诗学价值

一、方东树及桐城后学对《昭昧詹言》的评价

二、后世学者对《昭昧詹言》的态度

三、方东树《昭昧詹言》的问题

第三节 《昭昧詹言》在诗学批评史上的地位

一、关于《昭昧詹言》集大成的特点

二、创立桐城诗派的诗学理论

参考文献

一、方东树著作(按四部分类排序)

二、古籍文献(按四部分类排序)

三、近人今人论著(按作者姓名拼音排序)

四、单篇学术论文(按作者姓名拼音排序)

五、硕博士学位论文(按完成时间排序)

后记

方东树诗学研究是2013年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陈晓红。

得书感谢您对《方东树诗学研究》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你可能喜欢
钢的树 电子书
本书是武术格斗题材的一系列作品,其中既体现了中国传统的侠义精神,同时尚武与尚德相辅相成,立功与立言立德并行不悖,现代智识、美育和传统的侠义伦理让小说中的少年男女完成了阳光成长。如《约拳》中,武术高手八戒面对力量时所呈现出的谦卑与敬畏,《跤王》中缸子对道义的坚守与执着,以及《拳王》中夏雨用尽全力与无常命运搏斗的样子,无一不令人动容。书中所扬溢的青春热血与结实深厚的成长力量吸引着读者。
南开诗学(第一辑) 电子书
南开大学有着深厚的诗学研究积淀,在叶嘉莹先生、罗宗强先生的引领下,一批著名学者投身其中,已成为海内外诗学研究的重镇。本辑是《南开诗学》的第一辑,即创刊号。
给树把脉的人 电子书
作者用生动的笔触描写了她的山村故乡的往事与现状,抒发了她对故乡深沉而扯不断的感情。作者把故乡的人和事当作一种观察对象来写,用回忆的方式记录了她从小到大所经历的事,以小见大,反映出了作者对现实问题的深刻思考。本书收录了作者这几年创作的散文,有写故乡的,有写打工生活的,有写亲情的……村庄不仅有无限美好的田园风光,还有贫穷、落后、矿难等,非常具有现实性。在书中,作者用生动的笔触描写了她的山村故乡的往事与
映照的认知诗学研究:隐喻、象征和讽喻(英文版) 电子书
《白鲸》是美国小说家赫尔曼?梅尔维尔的一篇长篇小说,被誉为美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伟大的美国小说”。小说描写了亚哈船长执意追逐白鲸莫比?迪克复仇,却最终自取灭亡的故事。本书从生态、社会政治和酷儿理论三个角度,对小说中的隐喻、象征和讽喻的映照进行了研究,有机结合了读者、文本和社会文化语境,为作品的意义建构提供了一种可以参照的范式,并通过隐喻的连贯性、象征的系统性和讽喻的一致性等因素对阅读的有
文化诗学的理论与实践 电子书
中国文艺学理论泰斗童庆炳先生文学研究近六十年的精品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