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我-你关系”到“我-它连接”:社交媒体与亲密关系的转变

从“我-你关系”到“我-它连接”:社交媒体与亲密关系的转变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本书采用“融合的”网络民族志研究方法,通过线上参与观察和深度访谈,来讨论和分析新时代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新变化和走向。

内容简介

在当代社会,人们想象和实践亲密关系的方式正在发生着深刻的转变。对当代亲密关系转变的研究,或者是从社交媒体这一当代社会最广泛地介入私人生活的技术出发,或者是从个体化、流动的现代性等结构背景出发阐发亲密如何转变。

本书从全面介入个体私人生活的社交媒体以及社会对个体的新安置方式这两个关键变量出发,观察、描述并判定亲密关系之转变,其切入点便是对亲密意向或亲密需要的分析,也即人们希望建立和维持具备何种形态与内容的亲密关系。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总序

第一章 绪 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纯粹关系与亲密关系的商品化

第二节 问题的提出:社交媒体与亲密关系转变

一、市场剧目的入侵与亲密关系的理性化

二、何种市场剧目?哪种理性化?

三、社交媒体与亲密转变:重要影响因素与最佳观测场所

第三节 已有研究的回答及其不足和启示

一、技术角度的回答

二、结构角度的回答

三、已有研究的启示

第四节 研究意义

第二章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第一节 研究思路

第二节 研究方法

一、研究方法的选择与介绍

二、资料收集的具体过程

三、研究伦理

第三节 “田野”介绍

一、社交媒体的结构性特征

二、社交媒体用户的人口社会学特征

第三章 性分离主义:社交媒体中介下的身体性亲密实践

第一节 研究背景:生活方式的个性化与亲密互动脚本的变迁

一、求爱脚本

二、约会脚本

三、勾搭脚本

第二节 中国的现实

第三节 社交媒体与网络性市场的诞生

一、用户生产内容:从色情内容的消费者到情色内容的产销一体

二、媒介意识形态与网络性市场

第四节 网络性市场与身体亲密选择生态的变化

第五节 网络性市场中的身体亲密实践:只谈感觉不谈感情

一、选择的标准

二、担心的后果

第四章 在自由与安全之间:社交媒体中介下的身体性亲密转变

第一节 逃避情感:人们希望身体性亲密中没有什么

第二节 压缩体验:人们希望身体性亲密中包含什么

一、“把一百天的恋爱浓缩成一天的”

二、“谈恋爱好累啊”

第三节 顾此失彼的身体亲密需要

一、“如果仅仅因为欲望就不怕”

二、“还是要找个女朋友”

第四节 自由与安全的博弈:身体亲密需要转变的结构性背景

第五节 结 语

附论 逃避情感什么情况下会失败?或身体性亲密如何转化成为浪漫关系

第五章 逃离破坏性共同体:社交媒体中介下的情感性亲密转变

第一节 情感性亲密:自我袒露与他人回应

第二节 向谁袒露,如何回应:网络化个人主义与部落化

一、网络化个人主义

二、部落化

第三节 情感性亲密的两种实践方式:个人主义亲密和部落化亲密

一、个人主义亲密

二、部落化亲密

第四节 亲密与关系的分离:社交媒体中介下情感亲密实践的特征

一、交流与关系的分离

二、高隔离度与高能见度

三、非义务驱使的习惯性回应

四、无疾而终的命运

第五节 廉价但有用:情感性亲密实践背后的亲密需要

第六节 逃离破坏性共同体:情感亲密需要转变的情感体制背景

第七节 结 语

第六章 弹性社会中的“我—它连接”

第一节 加速亲密

第二节 消费亲密

第三节 弹性社会与作为“快消品”的亲密

第四节 结论:从“我—你关系”到“我—它连接”

第七章 结 语

附录 访谈对象基本情况

参考文献

从“我-你关系”到“我-它连接”:社交媒体与亲密关系的转变是2022年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作者田林楠。

得书感谢您对《从“我-你关系”到“我-它连接”:社交媒体与亲密关系的转变》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我不配”是种病:货真价实的你,别害怕被拆穿 电子书
你有“冒名顶替综合征”吗?这本书,帮你克服你的“我不配”。
我想开了 电子书
超人气日本禅僧大师传授“明·清·简”的快乐人生智慧,跟工作、生活、社交、婚恋上的各种焦虑说拜拜。
我的内在无穷大 电子书
国内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人物张沛超的自我探索心理课。突破关系束缚、卸下防御伪装、修通情绪困扰、找到自我价值。
因为我是女性 电子书
我们身边常常见到这样的女性: ·她们可能有很多“他视角”的身体焦虑:担心自己身材不好、个子不高、长得不漂亮…… ·她们可能有各种奇怪的躯体化症状,疼痛、失眠、易累、缺乏活力…… ·她们遇事总是很纠结,常常无法感知和表达自己的需要、欲望、情感…… ·她们总是在迎合讨好他人,或者在愤怒中倔强地不依赖任何人…… ·她们既不快乐,又不痛苦,更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心理学研究认为这些表现可能是因为“代际创伤”和“文化认同”。 在人类文明的历史里,从女孩到妻子到母亲,女性总是处于他者和附属的位置。有很多女性认同这一观念,并且通过教育孩子的方式让这种思想世代相传。 例如一些母亲在自己还是小女孩的时候遭受过一些性别灾难。于是,她们会让自己的女儿也遭受同样的经历。这是一种强迫性重复。这样的重蹈覆辙,实在让人感觉心酸又可悲。 但即使如此,我们仍可以找到一条自我救赎之路。 只要重新审视和母亲的关系,找到创伤的源头,看见它、修复它,便可以重获生命的力量。
我为什么要听你的:如何与强势的人相处 电子书
本书教你如何与强势的人相处,收获自信、自主、温和而有力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