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总第7辑)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总第7辑)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本论丛对深化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以及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研究,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内容简介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总第7辑)》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实性和彻底性、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价值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全球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问题作了深入研究。对于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崭新成果及其规律、路径,正确把握制度创新、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拓展社会发展理论研究的视野、领域,具有启发意义。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编辑委员会

本期特稿

当今中国发展进步的精神旗帜

中国梦的历史逻辑

中国梦的实现路径

中国梦的世界历史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理论研究

重新理解《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世界历史”思想

一 “诠释疏漏”“诠释错误”和“过度诠释”问题

二 采取一种“笨拙”的研究方法

三 “世界历史”思想四个方面的所指

四 评价“世界历史”思想的三个维度

建构理想与现实的合理张力

论马克思哲学的现实性和彻底性转向

一 宗教批判与现实人的关注

二 “人的最高本质”与“人的解放”

三 “哲学”的批判与彻底性哲学的产生

从现代性视阈中理解马克思的劳动解放思想

一 劳动解放的真实涵义

二 作为中间环节的社会解放

三 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根本旨趣

马克思对物化统治的反思批判及其中国意义

一 对物化统治的反思、批判是经典马克思主义的实质

二 马克思对物化统治的反思与批判

三 反思批判物化统治的中国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研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当代逻辑与科学发展观的新推进

一 转换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模式是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起点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历史逻辑的展现

三 科学发展观在进一步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哲学创新

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过程也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过程

二 中国共产党人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主要成果

三 新时期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根本路径

方法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关键环节

一 方法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不可忽视的中介环节

二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光辉典范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实现的客观依据

三 精通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和中国实际相结合:马克思主义转化为方法论与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主要途径

求真务实三维方法论视野中的科学发展观

一 科学发展观体现了求真思维与务实思维的相结合

二 科学发展观体现了理论思维与实践思维的相结合

三 科学发展观体现了辩证思维与系统思维的相结合

实践标准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一 实践标准是开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的强大思想武器

二 实践标准也是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信念的有效法宝

三 实践标准的具体运用产生了“三个有利于”标准,是正确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指南

试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一 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内涵

从政治系统视阈看创造性地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一 政治系统的学理分析

二 作为政治系统的群众路线

三 从提高政治系统整合性入手,新形势下创造性地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简短的结语

作为一种哲学范式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一 资本主义的现代性批判——中国现代性的哲学立场

二 科学发展观——基于“中国意识”的发展哲学

三 “以人为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哲学

四 “中国模式”——社会主义现代性的中国建构

矛盾辩证法与毛泽东和邓小平对中国道路的探索

一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三次重大理论创新

二 矛盾辩证法与中国道路的探索

三 和谐社会建设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中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丰富和发展

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立足于新的时代,在共产党执政的历史条件下开辟了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解决当代中国发展问题的新境界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主体”的核心理念,对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历史主体的理论作出了新的阐释

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强调自然和社会相统一,开拓了唯物史观关于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的新视野

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是对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发展规律的新认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演进的思维特征

一 务实探索性

二 系统整体性

三 动态调整性

四 前瞻性

五 艺术性

六 科学性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

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首先就在于我们的实践具有坚定的目标和信念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还在于我们的实践是创新实践

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还有一个突出特征就是渐进式改革实践

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还在于我们不断在实践中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并以创新的理论指导实践

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模式

党的十八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认识

一 把科学发展观定位为党的指导思想,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二 科学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的艰辛历程、成功实践和根本成就

三 进一步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及其三个构成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的三个内涵、关系和特色

四 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作出了新概括

五 提出了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八项基本要求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目的和手段的统一

党的创新理论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力分析

一 党的创新理论凝聚和激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力量

二 要正视党的创新理论建设不断面临的新挑战

三 创新党的理论建设思路,发挥党的创新理论,积聚推进发展力量的突出作用

理论创新不应当回避“中国模式”问题

“中国模式”是世界社会主义研究的必然趋势

邓小平心目中关于“中国模式”的本质内涵

“中国道路”向“中国模式”演进具有历史必然性

“中国道路”向“中国模式”演进的十条理由

马克思主义价值论研究

价值存在的哲学解析

一 价值之“是”:对价值存在本质的追问

二 价值之“在”:对价值存在状态的追问

三 价值的存在:价值之“是”与价值之“在”的统一

浅析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和谐”

一 “和谐”凝聚了国家认同,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价值观念

二 “和谐”凝结了历史认同,是备受中国人推崇的传统价值观

三 “和谐”展现了族群认同,是极具中华民族特色的价值观念

四 “和谐”蕴含了全球认同,是具有普遍性意义的上位价值观

实践价值视域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实践特色

一 以服务实践为理论目的

二 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理论使命

三 治国理政的实践方略

四 群众实践的科学理论武装

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研究

全球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伴随全球化的自我完善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走向全球化的文明吸纳与超越

论多民族国家协调发展的政治基础

一 民族自身性与国家公民的二重性

二 平等权利与对国家社会义务统一

三 多民族国家中民族利益与国家利益关系问题

以文化自觉推进文化强国建设

一 文化自觉与文化强国的内在关联性

二 文化自觉对文化强国的意义与价值

三 以文化自觉推进文化强国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制度的内涵与制度创新的价值取向

一 马克思制度观的历史嬗变

二 制度概念的基本内涵

三 当代中国制度创新的价值取向

论司法能动主义

一 司法能动主义的理论基础

二 关于几个有代表性的美国法院的叙说

深化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与实践

一 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二 政策、法规的制定方面

三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行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

三 普及生态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民族特色、实践特色与时代特色的统一

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提出及其内涵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民族特色:传承于民族生态智慧

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实践特色:立足于中国现实国情

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时代特色:反思于西方工业文明

学会活动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研讨会综述

第一,对于党的十八大的重要地位和重要贡献,有了更深的认识

第二,对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

第三,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指导,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互动关系做了深入探讨

第四,对于价值观问题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了深入讨论

第五,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方法与途径做了深入的讨论

第六,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资源和传统文化资源进行了深入讨论

“中国梦:近代中国社会变迁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学术研讨会综述

一 “中国梦”提出的重大意义

二 “中国梦”的多维理解与阐释

三 实现“中国梦”的路径和关键

四 “中国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使命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理论研讨会综述

一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梦”

二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完善

三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其他重大理论问题

四 开拓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新领域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总第7辑)是2013年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作者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

得书感谢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总第7辑)》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马克思主义文化研究(总第1期) 电子书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威海)主办刊物,本册是总第1期。
马克思主义文化研究(总第2期) 电子书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威海)主办刊物,本册是总第2期。
马克思主义文化研究(总第3期) 电子书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威海)主办刊物,本册是总第3期。
湘学研究(2020年第1辑/总第15辑) 电子书
本书设湘学精神、湘学人物、湘学学统、湖南历史文化、湘学文献整理与研究五个栏目,收录了《抗日战争时期钱基博的湘学观》《陶澍与地方志》《入〈儒林传〉:王夫之进入清代学术史的关键》《刘于浔与曾国藩:军事助力、经济支持与日常交际》《郭嵩焘佚文考释》等文章。
湘学研究(2019年第2辑/总第14辑) 电子书
本书分“湘学专题”“湖南人文历史”“湘学文献研究”三个专栏,收录了《岳麓书院门联解读》《关于湖湘文化创新发展的思考》《周敦颐释要》《溯道德之源,补精神之钙——及其作者周友恩》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