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尽人间兴:杜诗学研究的传承与探索

诗尽人间兴:杜诗学研究的传承与探索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本书对中国古代杜诗学研究进行了总结。

内容简介

“杜诗学”,即有关杜甫诗歌的一切学问,该词始见于金人元好问的《杜诗学引》一文,但对杜甫、杜诗的评价,在杜甫生前及死后短时间内已经出现。自晚唐而今,人们编刻杜诗、 传播杜诗、学习杜诗、研究杜诗,不仅将杜诗以及中国古典诗歌发扬光大,更积累了丰厚的研究文献。

本书对与杜诗有关的研究领域均有涉及,对杜诗的阐释、接受、相关学者等进行梳理考论,同时结合文献学、图像学的相关成果,对未被人注意、未经人整理的学者、文献进行了深入研究。

作者简介

作者刘晓亮,暨南大学文学博士,广东开放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讲师。广东青年社会科学工作者协会理事,广东南方软实力研究院兼职研究员。在《文献》《杜甫研究学刊》《国学季刊》《暨南史学》等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主要研究领域:杜诗学研究、20世纪学术史及传统文化的近现代转型等。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前言

第一章 杜诗阐释的“可能性”

第一节 卢元昌杜诗阐释之实学思想论析

第二节 论卢元昌阐杜之“以杜注杜”方法

第三节 论清代江南奏销案对卢元昌《杜诗阐》的影响

第四节 论杜甫前、后《出塞》的多歧性阐释及其原因

第二章 杜诗的传播与接受

第一节 新见卢元昌《半林诗稿》考略

第二节 论舒位诗歌中的“杜甫资源”

第三章 杜诗学研究者的传衍

第一节 《苕溪渔隐丛话》之杜诗学述论

第二节 卢元昌著述考

第三节 论吴梯的杜诗学研究

第四节 问题、方法与视野:谢思炜教授杜诗研究述评

第四章 杜诗传播媒介的多样性

第一节 诗意图:杜诗的“跨媒介”传播——以《江深草阁图》的历代传衍为中心

第二节 金元明人杜甫诗意图题画诗综论

第三节 “遗照自辉光”:杜甫的画像及画像题诗

第五章 杜诗学文献的整理与研究

第一节 卢元昌《杜诗阐》之体例论析

第二节 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藏吴梯《读杜姑妄》考辨

第三节 岭南杜诗学文献研究论纲

第四节 日本内阁文库所藏杜集书目考述

第五节 杜甫资料整理的集大成之作——评刘明华编《杜甫资料汇编》

参考文献

后记

诗尽人间兴:杜诗学研究的传承与探索是2024年由江苏凤凰出版社出版,作者刘晓亮。

得书感谢您对《诗尽人间兴:杜诗学研究的传承与探索》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六朝隐逸诗学研究 电子书
六朝隐逸诗的勃兴是中国诗学史上一件大事,它体现了一个群体共享的艺术追求,成为一种独特的价值取向,对民族的文化心理建构产生了强大的精神作用。本书探讨了隐逸诗产生的渊源,对隐逸思想的各种表现形态做了分类研究;对六朝隐逸诗兴起的成因进行了考察,注重对其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思想理论基础进行分析研究,重点在社会思潮、文学集团、个人创作三者之间的关系;最后立足于文本解析,探讨六朝各期隐逸诗的演变与发展情况。
胡适、胡怀琛诗学比较研究 电子书
新诗史上不太为人熟知的胡怀琛,曾与胡适一样对新诗进行过理论与实践的探索,提倡和践行了不一样的白话诗学路径。他与胡适既有根本的分歧,又在历史的回声中时有相交融合。本书从语言、诗体、音节等方面对比研究胡适与胡怀琛的新诗创作、批评及理论,梳理与考察两者诗学的形成过程与不同命运,揭示出历史转折处新诗发展的多种可能性,并重估了胡怀琛在新旧诗转型期间对新诗所作贡献及其文学史意义。
中国古代诗学与美学 电子书
本书是中国文艺学理论泰斗童庆炳有关中国古代诗学与美学的文集。
映照的认知诗学研究:隐喻、象征和讽喻(英文版) 电子书
《白鲸》是美国小说家赫尔曼?梅尔维尔的一篇长篇小说,被誉为美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伟大的美国小说”。小说描写了亚哈船长执意追逐白鲸莫比?迪克复仇,却最终自取灭亡的故事。本书从生态、社会政治和酷儿理论三个角度,对小说中的隐喻、象征和讽喻的映照进行了研究,有机结合了读者、文本和社会文化语境,为作品的意义建构提供了一种可以参照的范式,并通过隐喻的连贯性、象征的系统性和讽喻的一致性等因素对阅读的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