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似推荐
编辑推荐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文化史研究室主办的学术期刊。
内容简介
本辑收录文章:《近百年来的秦系墓葬研究》《制度与式样:中国古代袿衣源流考述》《北齐青州菩萨像璎珞构件“胜”》等。
作者简介
编者刘中玉,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硕士生导师。2004年7月入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今更名古代史研究所)中外关系史研究室,2011年转调文化史研究室。现为古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员、文化史研究室副主任、《形象史学》(原刊名为《形象史学研究》)主编。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作者简介
“中国史学会传统文化专业委员会”成立
编委会名单
一 前沿动态
近百年来的秦系墓葬研究
一 秦系墓葬之界定
二 秦系墓葬考古发现的阶段性回顾
三 关于秦系墓葬重要学术问题之研究
四 总结与前瞻
从“视觉文书”到“视觉石碑”:中国古代石碑外形的起源
绪论
一 “视觉文书”的继承:作为书写载体的石碑
二 死后升仙的希冀:作为葬礼纪念碑的石碑
结论
二 服饰丛谈
制度与式样:中国古代袿衣源流考述
引言
一 关于袿衣性质特征的初步认识
二 先秦两汉袿衣的起源与发展
三 汉晋南朝后妃命妇的袿衣礼服
四 连属式与裙襦式:袿衣的分化演变脉络
五 南北朝至隋后妃礼服制度的分野
六 唐代以来袿衣的衰落和消亡
余论
裛以藻绣,络以纶连
北齐青州菩萨像璎珞构件“胜”
一 何为胜?
二 胜的现实功用
三 “胜”之本义
四 “胜”入璎珞
三 文化传承研究
论祝融故事的历史渊源与神话流变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祝融”称谓的含义流变
三 祝融的楚人先祖身份与文化认同
四 南方与火:祝融神格的文化源头
五 “文化要素”视野下的祝融故事
余论
金沙遗址出土蛙形金箔与壮族背带蛙纹对比研究
引言
一 蛙形金箔概述
二 壮族蛙纹中隐藏千年的传承密码
三 古蜀人与壮族先民在文化上交融的痕迹
四 壮族早期岩画中类似蛙的纹样
五 蛙纹及其文化意象
结语
从六博到樗蒲
一 博局的图式构成及其与樗蒲的比较
二 行棋步数的确定规则和象征意味
三 行棋路径之比较
四 出现场域的分析与比较
附记
四 图像研究
从“仙人御龙以行”到“凡人乘龙升仙”的战国秦汉绘画观察
一 楚地“仙人御龙以行”的记载与图像表达
二 汉武帝元鼎四年黄帝乘龙升仙故事与凡人乘龙升仙的表达
三 墓室与墓前祠堂画像中的墓主乘龙升仙
四 汉武帝以降的“仙人御龙以行”形象
五 御龙以行形象的时代性与地域性
结语
新见银质佛像纹晋式带具的年代及其意义
一 带具基本情况
二 考古类型学分析
三 代表性纹饰分析
四 佛教因素分析
结论
附记
叶茂台七号辽墓出土《深山会棋图》性质与功能再探讨
引言
一 《三教会棋图》与《深山会棋图》图式分析
二 双陆棋与宫廷游艺
三 小木作棺室与挂轴功能
四 余论:作为一种形制的陪葬挂轴
西藏西部直贡噶举派祖师直贡觉巴壁画研究
一 研究背景
二 第一阶段(13世纪)
三 第二阶段(15世纪末至17世纪初)
结语
五 跨文化研究
从“衣冠缟素”到“神衣象服”
一 汉地摩尼教艺术中的服饰表现
二 回鹘遗影:江南摩尼偶像服饰内外结构辨析
三 波斯与罗马:摩尼法服装饰结构的来源与意义
四 从素衣到白衣:宋元织金锦与摩尼服饰装饰结构的转换
结语
从崇敬到蔑视
引言:作为欧洲认知中国之载体的瓷器
一 瓷器之谜的记录:对中国的崇敬
二 瓷器原理的探索:对中国的祛魅
三 瓷器技艺的突破:对中国的蔑视
余论 见证欧洲对中国认知转变的瓷器
附记
《形象史学》征稿启事
稿约
形象史学(2023年·秋之卷·总第二十七辑)是2023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作者刘中玉 主编。
得书感谢您对《形象史学(2023年·秋之卷·总第二十七辑)》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