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似推荐
编辑推荐
从反贫困、保生活到增能、就业和反福利依赖,社会救助理念、内容、标准和重点等随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变化。
内容简介
现在,社会救助已经从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发展到重在提升受助者自我发展能力、鼓励就业、预防和降低福利依赖。
本书尝试从个人能力、救助理念、制度建构等方面分析社会救助政策的发展,探讨和揭示社会救助政策演变的内在逻辑。
作者简介
作者慈勤英,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武汉大学社会学系副主任。
1986年本科毕业于吉林大学经济系、获经济学学士学位,1989年毕业于吉林大学人口研究所、获法学硕士学位,2003年于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获经济学博士学位。
2000年香港中文大学访问学者。研究方向为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人口研究、社会性别研究。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第一章 社会进步与城市贫困概念的发展
第一节 贫困概念的演变
第二节 社会发展与贫困概念的扩张
第三节 贫困概念受社会文化习俗制约
第四节 贫困概念的时空定位
第二章 城市贫困空间固化的社会治理研究
第一节 城市贫困空间分布的多元固化特征
一 城市贫困相对集中分布在城中心、外围区和城乡接合部
二 城市贫困空间呈镶嵌状隔离与簇状隔离、碎片化等分布特点
三 城市贫困进一步向城乡接合部和远郊区县集聚
第二节 城市贫困空间的形成机制
一 住房体制改革是城市居住空间分异最主要的动力机制
二 产业转型导致部分老工业区成为新的贫困空间
三 市场化开发拆迁固化了原有城市的贫困空间,使城市外围成为新的贫困空间
四 流动人口增加形成异地化贫困聚集
五 公共资源分布不均衡使得部分老城区退化为贫困空间
第三节 城市贫困对社会治理的挑战
第四节 权利视野下贫困空间的社会治理路径
一 以公平正义为理念,强化公民参与过程,重构贫困区域的地域格局
二 以教育资源为重点,强化资源配置公平,改善贫困区域的生态环境
三 以政府购买服务为手段,丰富公共服务内容,实施差异化的区域发展项目
第三章 社会救助瞄准偏差的探析
第一节 “错保”“漏保”的概念界定及分布
第二节 救助瞄准偏差形成原因综述
第三节 防范“错保”“漏保”的政策改进措施
第四章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的城乡比较分析
第一节 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实施
第二节 城乡低保救助的研究基础和分析框架
一 数据和样本
二 分析策略
三 测量标准
第三节 最低生活保障城乡差异的分析
第四节 缩小城乡低保救助差异的政策建议
一 讨论
二 启示
三 局限性
第五章 社会救助与再就业选择分析
第一节 失业者社会救助与再就业的比较分析
一 失业者社会救助与再就业的基本情况
二 社会救助对失业者再就业影响的比较分析
第二节 社会救助对再就业影响的认知
一 社会救助对受助者再就业的影响
二 社会救助对再就业影响表现形式的理解和认识
第三节 完善社会救助的讨论和政策建议
第六章 “福利”与“反福利依赖”的定量研究
第一节 反福利依赖问题的提出及分析框架
一 数据来源
二 研究框架设计
第二节 “福利”和“反福利依赖”对低保受助者就业影响的分析
一 “福利”“反福利依赖”因素与低保群体“失业与就业”的关系模型
二 福利、反福利因素与低保群体再就业行为的关系模型
三 “福利”“反福利依赖”因素与低保群体再就业意愿的关系模型
第三节 促进低保受助者再就业的政策建议
第七章 城市低保“反福利依赖”社会政策的分析
第一节 “反福利依赖”政策的提出及分析框架
一 来源数据介绍
二 研究框架与主要变量
第二节 “反福利依赖”政策对再就业行为影响的分析
一 “反福利依赖”政策对所有城市低保受助者“就业行为”的影响
二 “反福利依赖”政策对失业低保受助者“再就业行为”的影响
三 “反福利依赖”政策对失业低保受助者“再就业意愿”的影响
第三节 “反福利依赖”政策的双重效用及政策建议
第八章 低保救助资源有效分配的检验
第一节 低保救助资源分配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低保救助资源分配的理论基础和分析架构
一 福利资源分配公平理论
二 关于社会救助资源分配的研究概述
三 研究假设的提出
四 数据来源与变量选取
第三节 社会救助资源分配的门槛效应回归模型分析
一 不同收支结构对低保救助资源分配影响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二 低保救助资源分配对贫困家庭收入与支出的偏斜效应估计
第四节 低保救助资源合理分配的对策建议
一 主要结论
二 政策建议
第九章 贫困家庭医疗救助政策选择的分析
第一节 医疗救助政策分析的理论基础和研究设计
一 文献分析与研究思路
二 理论架构与研究假设
三 数据来源和变量测量
第二节 “因病致贫”的家庭、社会影响的分析
一 家庭经济条件的影响
二 家庭发展机会的影响
三 信息获取的影响
四 社会支持的影响
第三节 基于家庭发展能力的医疗救助政策完善
第十章 社会救助政策的“负激励”风险及其防范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从中央到地方的社会救助政策梳理
一 家计调查以收入和财产审核为主
二 救助标准:实行差额救助
三 救助权责认定的实践困境:受助者义务履行困难
四 受助者再就业的实践困境:分类救助视野下的就业援助政策缺失
五 专项救助政策的执行困境:与低保资格简单捆绑
第三节 当前中国社会救助政策“负激励”风险分析
一 救助资格认定方式单一,难以核准家庭经济状况
二 就业收入豁免力度不足,差额补助导致“不鼓励就业”
三 就业扶助与激励政策执行力度不够,受助者自我脱贫能力弱
四 救助权责定位混乱,导致新的社会矛盾
五 专项救助瞄准偏差与待遇叠加,强化就业负向激励
第四节 对策探讨:社会救助政策“负激励”风险的防范路径
一 低保资格认定双重考究收入与支出,支出型贫困救助制度化
二 根据贫困家庭实际条件,把差异化的“分类救助”落到实处
三 准确定位各项救助制度的目标功能,行“针对性”专项救助精准化
四 注重权责统一,实现社会救助的权益与义务共担
五 建构就业激励机制,落实收入豁免与救助渐退机制
六 强化“能力援助”,建立综合性的发展型救助政策
第十一章 社会救助政策运行的社会风险及其应对
第一节 风险社会、社会救助与反贫困
第二节 受助者受困于贫困风险与救助依赖风险
一 “贫困的沉淀”与救助范围的扩大化风险
二 长期领取低保救助与救助依赖风险
三 受助家庭基本生活水平低与贫困程度恶化的风险
四 贫困群体就业率低与再失业风险高
五 失业者失业时间长与再就业无动力的风险
六 受助者主观改变能力弱与可行能力被剥夺的风险
第三节 新时代社会救助政策规避社会风险的主要路径
参考文献
发展型社会救助政策(社会救助制度丛书)是2021年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作者慈勤英。
得书感谢您对《发展型社会救助政策(社会救助制度丛书)》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