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学东渐:民国电影美学研究

西学东渐:民国电影美学研究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对中国早期具有标本意义的导演及其作品进行串联式的解读,以描述和阐释的方式进行理性梳理和总结。

内容简介

中国的电影是随着晚清以来的西学东渐而诞生和发展的,本书以1905年到1949年间的中国早期电影的美学特点为研究对象,以欧美电影创作与电影研究为参照,在中国本土文化和民族审美传统的立场上,对中国早期具有标本意义的导演及其作品进行串联式的解读,以描述和阐释的方式进行理性梳理和总结,揭示出中国传统电影在欧美电影影响下仍保持了鲜明厚重的民族文化的美学特征。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武陵译学丛书”专家委员会

“武陵译学丛书”总序

主编絮语

绪论

第一章 民国电影的艺术起源(1905—1920)

一、假借其他艺术形式以自立的民国电影——影戏

二、电影西学东渐和接近民国现实:窥探与围观

三、开民国电影风气之先

四、好莱坞电影、西方文学对中国早期电影的影响

(一)侦探片、问题剧之外国来源与西方文学

(二)从莎士比亚戏剧传统到电影

第二章 影戏美学的登场与机械记录性的消退

一、国民身份与民国电影的身份

(一)跨界的民国艺术先锋

(二)中国电影之父、纪录片之父

(三)江浙苏杭“鸳鸯蝴蝶派”文人与影戏

二、民国电影美学的萌动——影戏观念

三、影戏观念——多重诠释与定义

(一)戏曲、小说、曲艺之“戏”

(二)文明戏、戏剧之“戏”

(三)戏说之“戏”、逢场作戏之“戏”

第三章 电影化历程中的艺术跨界

一、文艺的跨界与戏剧革命影响下的影戏美学

(一)欧阳予倩的戏剧革命

(二)哈佛科班出身洪深与“心理剧”

(三)田汉的银色梦想

二、鲁迅、电影译作与左翼电影运动的准备

(一)鲁迅、鸳鸯蝴蝶派、电影理论译介

(二)鲁迅的电影审美和趣味

(三)民族艺术的“呐喊”与天问

(四)鲁迅的多重身份与研究方略

第四章 古装、武侠神怪——影戏之外的意外(1921—1932)

一、武侠神怪电影风潮描述

(一)武侠神怪电影的前身——古装片、稗史片

(二)武侠神怪电影基本类型

二、武侠神怪电影与身体超能想象

三、武侠神怪电影的叙事模式和内核

第五章 民国电影的现代化进程(一):电影中女子形象的演化

一、被释放的女性“视觉奇观”

二、早期电影、问题剧、伦理剧中的传统女子

三、奇女子的武侠世界

四、女明星时代的女子形象的演化

(一)由曲折、失真的苦情戏到女性美诗意的表达

(二)“奇女子”的诗意表现与现实之间的隐忧

(三)《体育皇后》的无畏青春

(四)女性意识的崛起与摩登的想象

第六章 民国电影的现代化进程(二):公司、明星、导演(以1937年为界)

一、电影集锦片的联合

二、产业联合中的电影公司、技术的现代化进程

(一)海归的新派电影公司

(二)徐卓呆的滑稽电影——开心影片公司

(三)大中国影片公司——挖走会特技摄影的川谷

(四)但杜宇的上海影戏公司

三、托拉斯电影公司与产业的现代化尝试——联华、明星、天一

(一)联华的托拉斯电影公司

(二)明星公司的现代化努力

(三)拓展古装、“影戏”艺术空间的天一

四、电影从业人员的专业化:导演、编剧、明星

(一)编剧人才的进化——编导分离的专业化道路

(二)“摄影技术不佳”的摄影师——卜万苍导演

(三)内化的诗意和“影戏”美学——费穆与孙瑜

(四)联华导演群像

第七章 民国电影的现实主义美学

一、20世纪30年代民国现实主义电影风潮描述

二、表征与实质——民国电影现实主义美学

(一)主义之后的现实

(二)美学内外——民国现实主义美学发展的动因

三、写实的空间与城市文化

(一)民国电影写实的空间

(二)民国文学与民国电影的写实表达

(三)群像化的电影和文学化的电影写实

四、多样的现实与多元的主义

(一)“工人导演”沈西苓的哀伤

(二)袁牧之革命式的集体主义

(三)史东山的形式主义美学

第八章 影戏美学的高峰:戏曲小说之“戏”、戏说之“戏”、逢场作“戏”

一、影戏美学之取材与改编路径

(一)根据古典小说和历史演义改编摄制的影片(较为阳刚的影片)

(二)根据传统戏曲曲艺剧目改编,有民间传奇故事痕迹的影片(一般为妖或仙,偏于阴柔)

二、“孤岛”的逢场作戏:卜万苍之《木兰从军》《万世流芳》及其他

(一)卜万苍:从左翼导演到古装导演的转变

(二)“王先生”和“李阿毛”的市民滑稽喜剧——戏说

三、古装电影的高峰:费穆、卜万苍、朱石麟

第九章 影戏与现实主义——融合并跨越(一)

一、民国电影二次黄金高峰之成因

二、从文学电影到史诗电影(1 945—1 949)

三、现实主义之下的城市悲歌——《夜店》

第十章 影戏与现实主义——融合并跨越(二)

一、民国电影的缩影:诗人导演孙瑜、费穆

二、从草根美学到史诗气质——蔡楚生

三、新市民的海派都市喜剧——张爱玲、桑弧组合

(一)桑弧的都市电影——鸳鸯蝴蝶派的新市民版

(二)张爱玲式民国电影的对偶爱人模式及香港续集

(三)以小说出名的张爱玲作为“文华”电影剧作家与张爱玲式海派市民电影

结语 历史的背影与民国电影美学的黄昏

参考文献

索引

西学东渐:民国电影美学研究是2018年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李良嘉。

得书感谢您对《西学东渐:民国电影美学研究》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电影哲学 电子书
《电影哲学:爱与神话》是欧文·辛格最后一部电影著作,延续了他长期对爱、对电影的哲学思考。本书的重要性在于它一方面与古典哲学、精神分析、现象学,尤其是结构主义神话学等哲学思想开展对话,是美国哲学吸收、利用欧陆哲学的一次记录;另一方面从综合艺术的角度,比较分析各种艺术的美学特征,代表了早期跨媒介研究的尝试与成果。欧文将神话归为三类,即创世神话、英雄神话、理想神话,他结合电影史论,重点讨论其中的两性关系
电影艺术新论 电子书
《电影艺术新论》从历史、创作、传播、欣赏四个角度,全面、系统、深入地阐述电影艺术的理论和实践,是一部理论性专著。该专著对电影发展历史进行了系统总结,对网络条件下和数字时代背景下的电影创作与电影传播进行了新的审视,并以经典影片为例,从美学、心理学角度分析了电影的赏析方法。作为一部学术著作,它既有较强的系统性和理论性,又对电影创作实践具有较强的指导性。
锦衣红颜家国梦:张艺谋电影身体文化研究 电子书
本书以身体这一独特视角对张艺谋电影进行分析和理解。由于电影中的身体牵涉到文化性别、种族、阶级等一系列复杂的文化议题,因此身体研究也必然关联到文化研究。本书将把电影中的身体置于所处时代的社会文化生态中,在身体理论和电影文本、电影文本和社会历史文本构成的互文关系中进行论证。同时,坚持文化学研究和影像分析相结合,在影像细读的基础上进行文化批评,避免文化研究在艺术批评上的局限。
大学微电影教程 电子书
本书是国内高等院校数码影像基础课程的最新教材,是影视摄影、图片摄影、多媒体数字影像、计算机图形图像、人文传媒、艺术设计等专业基础课程的主导教材,也是社科文艺、理工农林和工商政法等专业学生素质教育的首选教材。本书集中了当今微电影制作的基础理论和创新技法,并结合影视专业教学的实践成果来著写。教材采用理论与实际结合、图片与文字对照的编写方式,具有通俗易懂、简便易行的特点,便于学生“学用结合、技艺兼修”。
经典电影赏析 电子书
“经典电影赏析”是以进行积极价值观教育为核心的人文教育学科课程,是以激发学生提高成就动机、树立远大理想、提升生命质量为核心内容的学校课程,具有综合性和体验性的特征。本教材提倡资源多元化,主要包括导读、电影放映厅、经典永流传、我思故我在四个部分,还包括图片资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