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罗兰·巴尔特在法兰西学院讲授的四门课程,国内学术界一直没有深入研究,本书对这四门课程的讲稿及巴尔特的思想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
内容简介
罗兰·巴尔特在法兰西学院讲授的四门课程,是其生前思想发展的最后阶段,也是他的学术思考高度活跃的时期。
细读这些课程,读者会发现一个与普遍认知大不相同的巴尔特。在经历了“欣快的科学之梦”,即放弃历史维度和人的主体维度的科学主义符号学之后,巴尔特一方面坚持对现代性话语弊端的质疑,另一方面又避免了从解构现代性话语走向虚无主义,由此确认了文学与现实、与历史、与人的主体性的统一,确认了自己的价值理想主义的基本立场。
通过对这四门课程的研究,我们能更为全面地了解巴尔特思想发展的整个轨迹和完整面貌。
作者简介
作者黄晞耘,法国巴黎七大文学博士,现任暨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在首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任法语系主任。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法语分委会委员、国家社科基金同行评议专家、全国法国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主要研究领域为法国文学和法国文论,出版专著(译著)《重读加缪》《反抗的未来》等,在《外国文学评论》《文学评论》等发表论文《被颠覆的“倒错”:罗兰·巴特后期思想中的一个关键概念》《罗兰·巴尔特在“人生的中途”》等多篇。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绪论
第一章 授课行为
1.授课话语的伦理
2.祛讲授
3.课程准备
4.滋味
5.幻想
6.特征的随机排列
7.仅仅是打开卷宗
第二章 个人节奏
1.夫妻模式与法伦斯泰尔
2.隐修与自我封闭
3.聚集修道
4.中间类型
5.个人节奏
6.个人节奏的基本要素
7.个人节奏与乌托邦
第三章 中性
1.二元范式
2.双重随机性
3.非A非B
4.既是A亦是B
5.中性与消解范式
6.中性的主要策略
7.中性的悖论
第四章 俳句
1.“我的当下”
2.季节-时刻
3.感性-通感
4.细微差异
5.偶发事件
6.空灵的能指
7.意义的“脱脂”
8.业余主义与创作欲望
第五章 为所爱之人作证
1.母与子
2.但丁的启示
3.普鲁斯特(一)
4.普鲁斯特(二)
5.爱与克制
6.新的写作实践
第六章 小说性
1.从生活到作品
2.非叙事性的即景记录
3.理论话语-文学话语
4.小说性与四门课程
5.作为愿望的作品
第七章 文学符号学
1.科学符号学
2.语言结构与权力
3.移位与离题的话
4.细微差异与语义生产
5.福柯的文学符号学定义
6.巴尔特的文学符号学定义
结语
参考书目
罗兰·巴尔特“法兰西学院课程”研究是2019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黄晞耘。
得书感谢您对《罗兰·巴尔特“法兰西学院课程”研究》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