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一本专门为助力新时代美育工作者职业生涯发展而编写的教师手册。
内容简介
作为一本美育通识手册,本书旨在回应当前教师的实际困惑,提升艺术与审美认知,增强课程设计与教学科研能力,助力职业生涯的长效发展。
本书特邀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院校美育资深教授与优秀青年美育工作者联合编写。内容共分五章,各章均配有引言、延伸思考、荐读书目和PPT等拓展学习资料。
本书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社会美育研究所推荐阅读。
作者简介
李睦,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研究生及博士生导师,社会美育研究所所长,清华大学精品课、教育部网络公开课主讲人。长期从事绘画创作与专业教学,持久开展通识艺术教育研究,开设“艺术的启示”“现代绘画理论与实践研究”“艺术、哲学与科学”(合作)等课程。著有《创作与思考:知道的和想到的》《看见的不重要:从艺术设计教育的基础教学谈起》《我们所不知晓的绘画》《艺术通识十六讲》《艺术的二十二个遐想》等学术著作及教材。
副主编
沈晖,北京大学博士,清华大学通识课程建设高级主管。参与课题“以艺术与科技交叉融合为创新特色的美育探索与实践”获批2021年北京市教改重点项目。参与项目“清华写作课在通识教育中的探索与实践”获2021年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内容简介
如何成为一名美育教师
如何使用本手册
第一章开启美育之门
引言
(1)艺术教育的四副面孔
艺术教育的多副面孔,源于艺术的多种含义
艺术的专业教育与学术教育
艺术素质教育与当代美育
教育美学与教育艺术
(1)探索“不被定义”的艺术教育
在“控制”和“失控”中的教学
瞬间的审美判断
做唤醒他人潜力的人
作为艺术行为的绘画
(1)艺术在美育中的方位与价值
艺术的意义
人为何需要艺术
艺术与审美教育的维度
(1)美感的培养:情境、感知与沁润
从“美育”到“艺术美育”
审美教育情境的设定
审美教育实施的路径
审美教育与教学方法的选择
结语
(1)艺术教育对大脑开发的作用
现代脑科学视野中的艺术学习
“艺术开启大脑”项目的经验
艺术教育对大脑开发的重要作用
艺术为什么重要?
古代西方绘画:艺术作品的再现功能
现代西方绘画的诞生:失焦与变形
20世纪现代艺术的全面超越之路
(1)美育为人人:《审美教育书简》的人类关怀
美育的现代源头
为什么美育一定要指向人性,面向人类?
美育忽视人类关怀的消极影响
美育的人类普遍性
延伸思考
拓展学习
第二章跨学科美育对话
引言
(1)哲学教育、艺术教育,为什么?
哲学教育,是引导人用最普遍性的概念来理解这个世界
艺术通识教育是以艺术的角度关注学科间的共性,艺术职业教育是探索艺术的特性
面向普通人的艺术教育是一种帮助人认识自己的特殊方式
哲学真正要回答的就是每一个人都要面临的问题——生、老、病、死
在同等条件下,懂得道理的人会比不懂道理的人过得更好
追求一个更好的共同体是跟每个个体息息相关的
艺术家的创作是个人的,但作品展出是公共性的,会影响共同体的审美情趣
学哲学,有助于改善人对自身的认识、人与他人的关系、人与世界的关系
(1)艺术与科学的共同追求
李睦:艺术与科学有可能在一枚硬币的“同一面”
吴国盛:科学与艺术是人类自我完善不可或缺的因素
师生共话
(1)通过艺术、文学、音乐的人格养成
李睦:不教而教,唤醒对“失控”的渴望
高瑾:文学美育,在文本中求索美的多样性
陈曦:勤练勤思,在体验中追寻美的意涵
(1)心通天宇的艺术和科学
(1)图像、文化理解与美育
图像≠写实≠写真
图像的表意、表情与表态
意识对于图像的改造作用
“大美术”与“大图像”的概念
图像是理解当今世界的钥匙
图像时代的变与不变
从图像的创造行为中理解图像
建立个人图像记忆库的意义
1作为美育的文学教育
文学?为何?
作家与画家的跨界
误读与美学
总结
(1)音乐课堂与多元文化
通识教育与课程设计
宗教与中世纪音乐
文艺复兴与巴洛克音乐
新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
传统的颠覆与重塑
结语:音乐教育的本质
(1)德国戏剧教育中剧院、学校和机构的角色
剧院的艺术教育职能
学校——用审美批判的视角去观看世界
机构——指导、统筹和承接的角色
戏剧美育课堂范例
结语
延伸思考
拓展学习
第三章大学美育的思与行
引言
(1)大学、艺术教育和我们的职责
艺术学科对一所大学意味着什么?
东西方高等艺术教育的主要分歧
产生分歧的原因
“艺术与科学结合”的趋势与未来高等艺术教育的发展方向
理想的高等艺术教育之我见
(1)大学美育的人文理念
大学美育的人文宗旨
大学美育的人文启蒙——清华大学美育的思想溯源
大学美育的人文拓展——清华大学美育的当代新义
面向未来,大学美育的人文使命
大学人文美育的“百年之问”
(1)当代艺术教育面临的四个问题:思维、传统、指导、跨界
学生变了吗?
我们的思维方式改变了吗?
我们如何看待过去?
我们需要怎样的指导方式?
艺术存在所谓的“基础”吗?如果存在,它是什么?
(1)艺术家如何成为艺术教育工作者
研究型艺术教育,是否等同于职业型艺术教育?
没有艺术教育的通识教育,是否是完整的通识教育?
当今的艺术教育者与以往有哪些不同?
做高等美术院校的教师,意味着什么?
“目的性”的艺术教学,还能走多远?
“重复性教学”,是否会导致教师的教学激情丧失?
艺术教育者与艺术家是怎样的关系?
教学行为,是否也可以被理解为“艺术行为”?
艺术教育,是否应该重新定义?
是否应该留给学生“什么都不做”的空间?
是否应该教给学生“做什么”的选择能力?
为什么应该有“关于审美教育的远虑”?
为什么应该有“关于应试教育的近忧”?
艺术教育的研究性何在?
艺术、艺术家、艺术作品之间的关系?
(1)新时代学校美育的使命与教学实施
新时代学校美育的使命
中国近现代美育思想的文脉传承
厘清美育与艺术教育的关系
学校美育的教学实施——清华大学美育课程设置
结束语
(1)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美育理念与实践
为美育而藏
以收藏育人
在展览中贯彻美育理念
打造公共美育工作体系
文创是美育的延伸
(1)审美教育与非遗课堂
美育与非遗教育
中国非遗保护现状
对“非遗进校园”的反思
如何挖掘非遗的历史文化内涵
(1)“寓教于戏”的创作实践
情感启发 理性思辨
主客转化 融合激活
协作学习 全人培养
温故知新 领悟发现
结语
延伸思考
拓展学习
第四章中小幼美育的方向与方法
引言
(1)创建新时代大美育课程体系
美育进入新时代
紧抓艺术课程让美育落地生根
基础教育阶段大美育课程体系
高教职教大美育课程体系
社会美育让人人学会欣赏和创造美好生活
美育课程具有高度综合性
(1)中小学一体化美育课程体系探索
美育课程研发背景
美育课程结构与内容
美育课程实施
美育课程评价
美育课程实施效果
(1)视觉艺术与学校美育课程建设及评价
学校美育课程建设的问题与策略
视觉艺术评价框架与美育课程建设
美育视域下的美术课程框架整合
结语
(1)我用美术说美育
美育与五育
美育与美术
美育与教学
1在少儿美术教育中融入“大概念”
什么是“大概念”
“大概念”的由来
美术中的“大概念”
以“大概念”组织教学活动
1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学校美术教育展望
学校美术教育发展的“四个趋势”
学校美术课程理解的“三个重点”
学校课堂美术新教学的“一个思路”
(1)美术教学的“馆校合作”模式与实践
核心素养是“馆校合作”的前提和基础
什么是“馆校合作”模式
美术学科“馆校合作”模式的教学途径
小结
(1)关于色彩教学的若干思考
色彩教学中的写实与写意
艺术、自然与写生体验
创作中的意识、情绪与经验
感性、理性与取舍、选择
叙事、情景与开始、结束
结语
(1)设计思维如何激活美育课程设计
我们为什么而教?
为什么要重新定义教师的角色?
设计思维在美育内容创新中的作用
(1)中外原创绘本的创作与阅读
绘本的基本逻辑与结构
儿童的启蒙与绘本创作
儿童心理与分级创作
课堂问答与互动
延伸思考
拓展学习
第五章审美素养如何评价
引言
(1)审美素养评价的基本原则
什么是审美素养?
审美素养是可以评价的吗?
为何学生的审美素养需要评价?
评价的对象是谁?评价对象决定了什么?
审美素养评价的“评委”至少应包含哪几种角色?
如何保证审美评价标准的学术性、公正性和权威性?
审美素养评价“结果”的适用范围
审美素养评价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关系?
审美素养评价应避免哪些误区?
在国内外,审美素养评价有哪些可供参照的经验?
(1)审美素养评价,为何不同于美术考试
审美素养与“核心素养”是什么关系?
审美素养评价应避免哪些误区?
审美素养评价,考验我们的教育观
(1)审美素养的五维评价体系与培养路径
美育的初心和目标
审美素养的核心内涵——学校美育评价体系的基础
审美素养的外化能力——学校美育评价体系的依据
审美素养的培养路径——从多维培养的角度切入美育评价
构建“培根铸魂”的美育评价体系
结语
(1)学生审美素养评价的方法与思考
被评价群体的共性
“评委”应包含的角色及评价标准
(1)大学生艺术素质评价体系及提升策略
艺术教育是美育的基本途径和突破口
普通高校大学生艺术素质评价指标的构建
美育背景下普通高校大学生艺术素质提升策略
延伸思考
拓展学习
后记
美育教师手册是2023年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李睦,沈晖。
得书感谢您对《美育教师手册》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