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本书是作者仲富兰多年来潜心专研中国民俗学的一部全面、系统、创新的力作。
内容简介
本卷“民俗传播论”认为文化人类学、民族语言学、文化史学都或多或少地触及民俗的问题、要“打通”民俗学与传播学的通道、民俗传播——作为一个民俗文化学与传播学相交叉的边缘课题,应当被提上科学研究的日程。解决民俗传播的任务,也理所当然地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作者简介
作者仲富兰,上海市人,毕业于复旦大学哲学系。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兼职为上海市民俗文化学会会长。著有三卷本《中国民俗学通论》《中华风物探源》《中国民俗文化学导论》《民俗传播学》等四十多部著作。近年来承担多项国家社科与上海市社科研究课题。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绪论 文化视野下的民俗传播研究
第一章 民俗传播要素与环境分析
第一节 民俗与传播的交叉研究
第二节 民俗传播的要素分析
第三节 民俗传播研究的生态环境
第二章 民俗传播与符号理论
第一节 符号理论的学术史梳理
第二节 符号理论对民俗传播的建构意义
第三节 符号——信息传达的意义载体
第四节 符号传播与民俗传承
第三章 民俗传播:表征与意蕴
第一节 象征:民俗表征的独特结构
第二节 谐音:民俗传播的会意表征
第三节 神话:民俗传说的历史意蕴
第四章 传播仪式与传播形态
第一节 仪式:传播中的时空节点
第二节 史前民俗符号的传播形态
第三节 传播三态:本真态·再生态·新生态
第五章 民俗传播的机制分析
第一节 传播机制的三个要素
第二节 民俗媒介的传播机制
第三节 民俗传播的载体与组织
第六章 传播语境与信息扩散
第一节 传播的语境、情景与口碑
第二节 色彩斑斓的传播流向
第三节 力度受制的传播流程
第七章 民俗信息的语言编码
第一节 芸芸众生的传播“编码”
第二节 信息编码的意义表达
第三节 编码的语言载体
第八章 民俗信息与非语言传播
第一节 非语言传播的特殊符号
第二节 非语言传播的媒介形态
第三节 地缘特征、人口流动与非语言传播
第九章 社会记忆与心理结构
第一节 考察社会记忆的传播特点
第二节 传播过程中的主体心理结构
第三节 主体心理积淀与社会记忆
中国民俗学通论2·民俗传播论是2015年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仲富兰。
得书感谢您对《中国民俗学通论2·民俗传播论》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