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俗学通论1·民俗文化论

中国民俗学通论1·民俗文化论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本书是作者仲富兰多年来潜心专研中国民俗学的一部全面、系统、创新的力作。

内容简介

本卷“民俗文化论”着眼于民俗文化研究的整体性和综合性。既然十九世纪的西方民俗学是从研究古老风情的学问中脱颖而出、日益分化,从而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时至今日,这门学科则变现为与社会科学的许多学科交融汇合。要拓展民俗学的广阔空间,再也不能仅仅局限在民间文学的狭小天地里,尽快使这门学问社会科学化。

作者简介

作者仲富兰,上海市人,毕业于复旦大学哲学系。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兼职为上海市民俗文化学会会长。著有三卷本《中国民俗学通论》《中华风物探源》《中国民俗文化学导论》《民俗传播学》等四十多部著作。近年来承担多项国家社科与上海市社科研究课题。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绪论 建构中国民俗学的理论支点

第一章 民俗的本质与对象

第一节 民俗与民俗的本原

第二节 对民俗特质的表述

第三节 学科存在的两个理论前提

第四节 多维视野中的民俗研究

第二章 民俗学研究与整体民俗观

第一节 民俗层级与文化视角

第二节 关于整体的民俗观

第三节 历久弥新的学科特色

第三章 民俗的结构与功能

第一节 点面结合的民俗结构

第二节 隐显互动的复合形态

第三节 民俗的功能分析

第四章 中国民俗的性质与特征

第一节 民俗“土壤”和生态分析

第二节 中国民俗的性质分析

第三节 中国民俗的传承特征

第五章 知识共同体与民俗分类

第一节 民俗文化类型评估

第二节 民俗学的分类探索

第三节 知识共同体与民俗学分类

第六章 超越冲突与复苏融合

第一节 超越主体心理的“复苏”

第二节 民俗冲突与多元共生

第三节 民俗交流与民俗变异

第七章 民俗的物态与非物态

第一节 物态象征的丰富世界

第二节 物态背后的丰富内涵

第三节 凝聚在物态上的“非物态”崇拜

第八章 民俗中的个体与群体

第一节 个体在民俗中的位置

第二节 和谐共存与和而不同

第三节 乡缘地理与交感网络

第九章 民俗行为与核心价值

第一节 民俗行为与人格塑造

第二节 民俗行为的心理基础

第三节 中国民俗与核心价值评说

中国民俗学通论1·民俗文化论是2015年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仲富兰。

得书感谢您对《中国民俗学通论1·民俗文化论》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外语功夫论 电子书
本书用系统论的观点在对外语地位、功夫理念、相关量、职场应用、表达运用等诸方面加以阐释的同时,对于外语教育、功夫修炼等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
写作另论 电子书
写作是比较特殊的学科,很多知识点,学生因为个性不同理解接受不同。整齐划一的共性知识和套路,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收效并不理想。本教材的出发点,即尝试弥补类似的缺陷,立足启发引导学生去感受写作的精髓,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套路并运用。本教材是作者实践和教学经验的总结与延伸,重在通过学生整体素养的提升达到写作时流畅输出的目的,并引用了一些写作实例向学生详解,能快速提升学生的认知和理解,并进而辅助学生的写作实践
赢取教育红利:中国人口质量转变初论 电子书
从人口质量视角切入,提出人口质量转变的分析框架,梳理我国人口转变的轨迹,论证人口质量转变研究的合理性及意义所在,对人口转变理论研究的深化,合理解释人口转变后的“人口红利”与“教育红利”的战略机遇期,并对我国最终实现由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本强国的目标均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价值。
社会保障制度论:西方的实践与中国的探索 电子书
本书反映了作者研究工作的历程、领域、观点及在此基础上提出的分析框架。
中国山地民族研究集刊(2015年卷第1期/总第3期) 电子书
《中国山地民族研究集刊》是全国第一家以“山地民族研究”为核心主题的学术集刊,秉持“学术为本,追求卓越”的学术理念,突出“本土化,国际化,跨学科”的办刊特色,确立“贵州经验,中国实践,面向世界”的学术定位,旨在为广大学界同仁提供一个发表学术成果、交流学术思想的平台,以期推动中国山地民族经验走向世界,推动中国的学术真正融入世界学术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