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本书论述了中国近现代哲学的发展历程。
内容简介
本书把从1840年到1919年的哲学新进展称为中国近代哲学史,概括为四个转向。一是思想家从健动史观逐渐转向进化史观;二是思想家从对价值世界的关注逐渐转向对客观世界的关注;三是思想家从对价值理性的关注逐渐转向对工具理性的关注;四是思想家改造子民意识,逐渐发现新的人格。
本书把1919年到1949年的哲学新进展叫作中国现代哲学史,概括为三大思潮。一是现代新儒家哲学思潮,立足于价值理性,试图解决传统价值观如何转型的问题;二是中国实证哲学思潮,立足于工具理性,试图解决知识如何获得的问题;三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潮,立足于实践理性,试图解决中国社会如何改造的问题,此思潮当之无愧成为主流。
作者简介
作者宋志明,1986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为该校首批博士学位获得者。研究领域为中国哲学,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哲学、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文丛编委会
总序
自序:中国哲学开新篇
总论:中国哲学新形态
第一章 转型更张
第一节 特定语境
第二节 资源扩大
第三节 话题更新
第二章 学科独立
第一节 学科意识
第二节 多种资源
第三节 基本格局
第四节 主要问题
第五节 理论特色
近代:中西会通
第三章 关注进化
第一节 历史观转向
第二节 康有为的“三世进化”说
第三节 严复的“天演之学”
第四节 章太炎的“俱分进化论”
第五节 孙中山的“突驾”论
第四章 直面世界
第一节 本体论转向
第二节 康有为的元学
第三节 谭嗣同的“以太—仁”说
第四节 严复的“质力相推”说
第五节 章太炎的二重本体论
第六节 孙中山的进化本体论
第五章 知行新解
第一节 知行观转向
第二节 谭嗣同的“贵知”说
第三节 严复的“实测”说
第四节 章太炎的“贵行”说
第五节 孙中山的“知难行易”说
第六章 探索新人
第一节 人性观转向
第二节 康有为的“大同博爱”说
第三节 谭嗣同的“冲决网罗”说
第四节 严复的人学思想
第五节 梁启超的新民说
第六节 孙中山的国民说
现代:综合创新
第七章 广义现代新儒家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冯友兰的新理学
第三节 贺麟的新心学
第八章 狭义现代新儒家
第一节 梁漱溟的新孔学
第二节 熊十力的新唯识论
第三节 唐君毅的超越论
第四节 牟宗三的存有论
第九章 中国实证哲学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胡适的实用主义思想
第三节 丁文江的科学主义思想
第四节 张东荪的多元主义认识论
第五节 金岳霖的客观主义知识论
第十章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李大钊和陈独秀对唯物史观的传播与理解
第三节 瞿秋白对辩证唯物论的传播与理解
第四节 李达和艾思奇对新哲学的绍述与推广
第五节 郭沫若、侯外庐对新哲学的学术运用
第六节 毛泽东哲学思想的中国特色
余论:续写新篇
第十一章 接着讲
第一节 坚持正确方向,把握发展契机
第二节 回应中国实证哲学,化理论为方法
第三节 回应现代新儒家,化理论为德性
第十二章 讲新意
第一节 适应现代化,走自己的路
第二节 适应全球化,拓展发展空间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中国近现代哲学通史是2022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作者宋志明。
得书感谢您对《中国近现代哲学通史》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