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全面展示民国时期长江三角洲乡村建设这一运动的面貌。
内容简介
此书通过微观的个案研究和宏观的理论阐释展现了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曾经兴起过的,由政府机构、民间团体、学校组织等不同的组织在在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开展的、卓有成效的乡村建设运动。理论和数据相结合,兼具准确性、可读性。
作者简介
作者朱庆葆,1992年获历史学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现为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主任,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序言
导论
第一章 危机意识下的乡村运动
第一节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乡村的衰败
一 农业经济凋敝
二 农民生活窘迫
三 农村动荡不安
第二节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乡村危机的形成
一 天灾人祸加剧农村破产
二 世界经济危机雪上加霜
三 危机舆论强化危机
第二章 教育救国与乡村生活的改造:晓庄学校与山海工学团的实验
第一节 陶行知的乡村生活改造思想
第二节 晓庄学校的设立
第三节 晓庄学校与乡村改造
一 中心小学与乡村幼稚园的创建
二 晓庄学校的农村改造活动
三 晓庄宏图与被解散的厄运
第四节 工学团与乡村改造新路
一 工学团理论的建构
二 工学团的创建
三 工学团与农村生活改造
第三章 “江浙一带农村建设的模范”:徐公桥乡村改进实验
第一节 徐公桥乡村改进区的筹建
一 徐公桥地区的基本状况
二 徐公桥乡村改进区的成立
第二节 徐公桥乡村改进区的组织机构
一 徐公桥乡村改进会
二 经济稽核委员会与款产保管委员会
三 民事调解委员会
第三节 徐公桥乡村改进区的经济建设
一 改良农业
二 提倡副业
三 推广合作
第四节 徐公桥乡村改进区的教育事业
一 普及义务教育
二 推广民众教育
三 加强青年训练
第五节 徐公桥乡村改进区的保安事业
一 加强公共卫生建设
二 查禁烟赌
三 扩建保卫团
四 训练警察,试办警管区
五 组建消防队
六 设代赈局,设立警钟、济贫、公渡
第六节 徐公桥乡村改进区的路政、市政建设
第四章 政府主导下的乡村变革:江宁县政实验
第一节 江宁社会生态环境透视
一 江宁县的史地沿革与自然生态
二 江宁人口与农村衰落的状况
第二节 江宁自治实验县的建立及建设活动的初步展开
一 江宁自治实验县的建立及其行政组织
二 江宁自治实验县的人事管理及其运作经费
三 江宁自治实验县的特殊性及其预设目标
第三节 江宁自治实验县县政建设的两大基础要政之一——户籍行政
一 江宁自治实验县成立前的户口调查
二 江宁自治实验县的户籍整理过程
三 江宁自治实验县户籍整理的结果及意义
第四节 江宁自治实验县县政建设的两大基础要政之二——土地整理
一 土地行政机关的沿革及早期的土地整理工作
二 江宁自治实验县土地陈报的缘起、经过及成果
三 地税与契税的征收变革
第五节 以地方自治为中心的政治建设
一 以地方自治为中心的制度变更
二 以改善卫生、充实仓储、改良风俗为中心的社会行政变革
三 以改组保卫团为中心的地方治安建设
第六节 以复兴农村经济为中心的经济建设
一 救济农村金融
二 发展蚕桑业
三 改良农林业
四 以教育、公路、水利为中心的基础设施建设
五 修筑公路
六 兴修水利
第五章 乌江实验:大学与政府合力下的乡村建设
第一节 乌江实验的缘起和发展概况
一 草创与起步阶段(1921—1930)
二 全面扩展时期(1930—1937)
三 恢复和督导时期(1946—1949)
第二节 农业改良与良种推广
一 良种推广的缘起、历程和规模
二 良种推广的形式
三 乌江农民与良种推广
第三节 合作事业
一 棉花生产运销合作
二 信用合作社与合作社联合会
三 其他合作组织
第四节 培育农民组织——乌江农会
第五节 乌江的卫生、教育及其他事业改进
一 卫生事业
二 乡村教育
三 乌江农事展览会
第六章 模式与路径:比较视野下的双重检视
改造乡村中国:民国长江三角洲地区乡村建设研究是2021年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作者朱庆葆。
得书感谢您对《改造乡村中国:民国长江三角洲地区乡村建设研究》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