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逻辑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逻辑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北大哲学系讲义:系统介绍西方马克思主义流派及理论家。

内容简介

本书是仰海峰在北大哲学系开设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课程的讲义。西方马克思主义目前已经成为国内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领域,对西马的研究成了传统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必不可少的资源。本书基于多年的研究,系统地介绍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流派和主要理论家。包括卢卡奇、葛兰西、法兰克福学派等。同时也介绍了与马克思主义关系密切的一些学派,如弗洛伊德的心理学、阿都塞的反人本主义、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理论等。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绪论

1.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缘起

2.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逻辑

3.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定位

4.本书的构想与写作安排

第一章 物化、总体性与社会存在

第一节 精神世界的分裂与对总体性的渴望

1.青年卢卡奇思想的总体进程

2.精神世界的分裂与异化:《心灵与形式》

3.《小说理论》中的总体性理念

第二节 物化、总体性与阶级意识

1.物化与二律背反

2.总体性、阶级意识与历史

3.另一种正统的马克思主义

第三节 社会存在本体论

1.马克思与社会存在本体论的哲学变革

2.劳动与再生产:社会存在的本体与运行机制

3.异化及异化的扬弃

第二章 马克思哲学的批判本质

第一节 观念哲学的终结与马克思哲学的批判本质

1.我们在何种意义上理解马克思的哲学?

2.观念哲学的终结与一种整体化的辩证方法

3.哲学批判与实践的革命批判

第二节 跨学科视野中的马克思哲学

1.马克思主义与社会学:一个批判的审视

2.政治经济学批判与马克思的哲学理念

3.历史性与唯物主义的新视域

第三章 实践哲学与霸权

第一节 葛兰西实践哲学的内在逻辑

1.实践哲学的理论语境

2.实践哲学与二元论的超越

3.作为绝对历史主义的实践哲学

4.实践哲学与总体性

第二节 葛兰西的霸权思想

1.福特主义与市民社会的结构转型

2.霸权概念的理论渊源

3.霸权概念的总体性意蕴

4.集体意志、文化自觉与霸权

第三节 知识分子与霸权问题

1.葛兰西与知识分子研究的思路转换

2.传统知识分子与有机知识分子

3.有机知识分子与霸权的建构

第四章 在弗洛伊德与马克思之间

第一节 法西斯主义的性格结构

1.精神分析学与阶级意识的重新理解

2.权威主义性格与法西斯主义的意识形态

3.性经济、劳动民主与自由

第二节 现代社会与自由的逃避

1.自由问题:来自弗洛伊德与马克思思想结合处的追问

2.自由心理的二律背反:一个历史的分析

3.逃避自由的心理机制与法西斯主义心理学

4.结语:走向积极自由

第三节 爱欲的解放与文明的重建

1.弗洛伊德的文明理论及其内在矛盾

2.理性控制与爱欲的压抑

3.爱欲的解放与文明的重建

第五章 批判理论的哲学建构

第一节 霍克海默与批判理论的早期规划

1.批判理论的定义域

2.批判理论与形而上学

3.重新理解马克思的唯物主义

第二节 工具理性批判

1.技术进步与理性的工具化

2.工具理性与文化工业

3.希望的消失与人的形象的转变

第三节 否定的辩证法与批判理论的逻辑终结

1.同一性与体系:哲学的迷误

2.哲学是一种异质性的经验

3.否定的辩证法与星丛:关于新哲学的探索

4.批判理论的内在难题与逻辑转向

第六章 个体生存与人学辩证法

第一节 存在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方法论的探索

1.存在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相互补充

2.总体化与中介

3.前进—逆溯法

第二节 惰性实践与物化的社会场域

1.匮乏与历史的构成

2.惰性实践与物的指令

3.系列与集合体:物化社会关系的存在方式

第三节 个体实践、群体实践与辩证经验的建构

1.从集合体到群体:外部压力与总体关系的转化

2.合并群体、共同实践与个体实践

3.辩证经验、辩证理性与辩证法的重构

第七章 主体、意识形态与人本主义问题

第一节 主体、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

1.作为表象体系的意识形态:从马克思到阿尔都塞

2.呼唤主体与意识形态的统治策略

3.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职能

第二节 认识论断裂与马克思哲学的再理解

1.马克思思想研究的方法论反思

2.问题式与症候阅读

3.认识论断裂与马克思思想发展阶段的重新划分

第三节 《资本论》与历史科学的新发现

1.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人本主义底色

2.历史科学与历史主义的根本差异

3.历史无主体与多元决定论

第八章 消费社会的哲学反思

第一节 列菲伏尔与日常生活批判

1.列菲伏尔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发展轨迹

2.“消费被控制的官僚社会”及对这一社会的理论透视

3.让日常生活成为艺术品

第二节 德波与景观社会批判

1.从商品生产到商品景观

2.景观社会的时空扩张

3.“看”与“分离”:景观社会的哲学理念

4.景观社会的文化与意识形态批判

第三节 鲍德里亚与消费社会批判

1.作为主动结构的消费

2.物体系的自我证明与需要的再生产

3.符号消费与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

结束语 从西方马克思主义到后马克思主义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逻辑是2010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仰海峰。

得书感谢您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逻辑》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英国新马克思主义思维逻辑研究.英国新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丛书 电子书
本书分为聚焦文化批判的新历史主义思维、变革社会秩序的新理性主义思维、实现社会制度革新的新人道主义思维三章,内容包括:本真思维作为文化批判的基点、生长思维反映文化自身的发展内涵与价值意义、“对话”思维体现文化的存在意义与发展模式、互存思维引领社会批判的科学解释导向等。
“空间转向”与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研究 电子书
本书以西方当代社会转型为背景,以“空间转向”为切入点,以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在“空间转向”中所呈现的新型批评形态——空间批评为核心研究对象,探讨“空间转向”与西方当代文学研究范式转型之间的关系,进而深入发掘西方当代社会转型与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批判精神实现途径的变革,完成对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及其文学批评在西方现实语境中的价值的评判和缺陷的反思,为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化、当代化提供借鉴意义
数字经济的逻辑 电子书
从经济学视角出发,阐述数字经济的逻辑。
地方治理的逻辑 电子书
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地方的活力和创造力,一方面极大地释放着制度的内在优势,促进着地方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又暴露和放大了制度不完善的后果,使地方政治充满争议和魅力。本书是作者多年来通过广泛的田野调查,跟踪地方政治变化,试图理解其变化的内在逻辑的尝试。全书分为“发展与创新”“压力与动力”“个人与制度”三个部分,描绘和分析了当代中国地方治理的变化过程、影响因素、主要特点、内在机理以及演进方向。
国家治理的逻辑 电子书
本书是作者过去10多年来围绕国家治理撰写的学术论文。这些论文多数已经公开发表,并且在学术界引起了较好的反响。这些文章试图从多个角度阐释国家治理的复杂性和国家治理改革的艰巨性,并且对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的现代化路径和方式进行了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