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动趋式的认知语义研究

汉语动趋式的认知语义研究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本书是对外汉语写作教学领域极具参考价值的著作。

内容简介

汉语“动趋式”的语义结构是相当精细、复杂而且多变,也是汉语语法研究的难题之一。所谓的趋向动词在补语位置上,实际上已经发生了许多微妙的变化,语义从具体的位移,一步一步虚化,有的甚至于变得非常抽象。这本《汉语驱动式的认知研究》的最大的特色就是从“动趋式”这一句法结构入手,紧紧抓住语义分析,寻找形式验证,试图建立一个认知模式来进行解释,并且进行了语义双向选择分析,从而将动趋式这一句法构式置于致使语义范畴的连续统中,运用基于图式的范畴化、隐喻、转喻、主观化和语义泛化、虚化等理论方法,对动趋式的认知语义类别、动词小类、语义演变、语义对称与不对称、动趋式的共性与个性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进一步的解释。

本书的最大的特色就是从“动趋式”这一句法结构入手,紧紧抓住语义分析,寻找形式验证,试图建立一个认知模式来进行解释,并且进行了语义双向选择分析,从而将动趋式这一句法构式置于致使语义范畴的连续统中,运用基于图式的范畴化、隐喻、转喻、主观化和语义泛化、虚化等理论方法,对动趋式的认知语义类别、动词小类、语义演变、语义对称与不对称、动趋式的共性与个性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进一步的解释。

作者简介

作者周红,文学博士,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为上海财经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副教授,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生导师,英国利兹大学访问学者。主要研究领域为现代汉语语法、汉语国际教育和汉语习得。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序一

序二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汉语动趋式研究现状

2 本书的研究目标与意义

3 本书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4 本书的研究理论和方法

5 本书的语料来源

第二章 动趋式致使性的认知语义基础

第一节 动趋式源于驱动—路径图式

1 驱动—路径图式的建立

2 驱动—路径图式的认知经验基础

3 驱动—路径图式的构成要素及关系

4 驱动—路径图式的隐喻扩展

5 小结

第二节 致移情景的语义结构与条件

1 原型驱动—路径图式表达致移情景

2 致移复合事件到动趋式的投射过程

3 致移情景的构成要素及其之间的关系

4 趋向动词的判定标准

5 小结

第三章 动趋式致使性的句法语义框架

第一节 动趋式致使性的句法语义连续统

1 客观变量与动趋式的句法语义类型

2 主观变量与动趋式的句法语义类型

3 动趋式致使性的强弱程度及其制约因素

4 小结

第二节 动趋式致使性语义泛化与虚化研究思路

1 简单趋向补语的标量类型

2 简单趋向补语的向量类型

3 语义演变、认知域与句法验证

4 语义泛化、虚化研究思路

5 动趋结构产生的判断依据

6 小结

第四章 动趋式致使性的语义泛化与虚化(上)

第一节 动趋式“V+到”的致使性泛化与虚化

1 引言

2 动趋式“V+到”的认知域、语义类别及动词小类

3 动趋式“V+到”的语义演变路径

4 小结

第二节 动趋式“V+上”的致使性泛化与虚化

1 引言

2 动趋式“V+上”的认知域、语义类别及动词小类

3 动趋式“V+上”的语义演变路径

4 小结

第三节 动趋式“V+来”的致使性泛化与虚化

1 引言

2 动趋式“V+来”的认知域、语义类别及动词小类

3 动趋式“V+来”的语义演变路径

4 小结

第四节 动趋式“V+进”的致使性泛化

1 引言

2 动趋式“V+进”的认知域、语义类别及动词小类

3 动趋式“V+进”的语义演变路径

4 小结

第五节 动趋式“V+回”的致使性泛化

1 引言

2 动趋式“V+回”的认知域、语义类别及动词小类

3 动趋式“V+回”的语义演变路径

4 小结

第五章 动趋式致使性的语义泛化与虚化(下)

第一节 动趋式“V+过”的致使性泛化与虚化

1 引言

2 动趋式“V+过”的认知域、语义类别及动词小类

3 动趋式“V+过”的语义演变路径

4 小结

第二节 动趋式“V+下”的致使性泛化与虚化

1 引言

2 动趋式“V+下”的认知域、语义类别及动词小类

3 动趋式“V+下”的语义演变路径

4 小结

第三节 动趋式“V+出”的致使性泛化

1 引言

2 动趋式“V+出”的认知域、语义类别及动词小类

3 动趋式“V+出”的语义演变路径

4 小结

第四节 动趋式“V+去”的致使性泛化

1 引言

2 动趋式“V+去”的认知域、语义类别及动词小类

3 动趋式“V+去”的语义演变路径

4 小结

第五节 动趋式“V+起”的致使性泛化与虚化

1 引言

2 动趋式“V+起”的认知域、语义类别及动词小类

3 动趋式“V+起”的语义演变路径

4 小结

第六节 动趋式“V+开”的致使性泛化与虚化

1 引言

2 动趋式“V+开”的认知域、语义类别及动词小类

3 动趋式“V+开”的语义演变路径

4 小结

第六章 动趋式致使性的对称与不对称现象分析

第一节 简单动趋式致使性的对称与不对称分析

1 动趋式“V+上”与“V+下”

2 动趋式“V+起”与“V+上/下/开”

3 动趋式“V+进”与“V+出”

4 动趋式“V+来”与“V+去”

5 小结

第二节 复合动趋式致使性的对称与不对称分析(上)

1 动趋式“V+上来”与“V+上去”

2 动趋式“V+进来”与“V+进去”

3 动趋式“V+回来”与“V+回去”

4 动趋式“V+过来”与“V+过去”

5 小结

第三节 复合动趋式致使性的对称与不对称分析(下)

1 动趋式“V+下来”与“V+下去”

2 动趋式“V+出来”与“V+出去”

3 动趋式“V+起来”与“V+起去”

4 动趋式“V+开来”与“V+开去”

5 小结

第四节 简单动趋式与复合动趋式致使性的对称与不对称分析

1 空间域中的简单动趋式与复合动趋式

2 时间域中的简单动趋式与复合动趋式

3 状态域中的简单动趋式与复合动趋式

4 简单动趋式与复合动趋式的使用频率

5 小结

第七章 动词的方向性特征及其小类研究

第一节 趋向补语的方向性

1 趋向补语的空间方向

2 趋向补语的时间方向

3 趋向补语的状态方向

4 小结

第二节 动词方向性特征的提取

1 动词的方向性特征

2 框架语义学的借鉴

3 动词方向性特征的呈现

4 小结

第三节 动词的空间方向特征及小类

1 上向动词和下向动词

2 接近向动词和离开向动词

3 经过向动词

4 内向动词和外向动词

5 聚拢向动词和延展向动词

6 依附向动词和分离向动词

7 泛方向位移动词

8 无空间向动词

9 小结

第四节 动词/形容词的状态方向特征及小类

1 领属变化动词

2 比较变化动词

3 产生义动词和消失义动词

4 显现义动词和隐藏义动词

5 确定义动词

6 正向生理/心理状态动词和负向生理/心理状态动词

7 价值变化动词

8 上向性质形容词和下向性质形容词

9 小结

第八章 动趋式特殊构式的表达功用分析

第一节 “V上去/起来/来+AP/VP”构式的表达功用

1 引言

2 “V上去/起来/来+AP/VP”构式的致使性语义基础

3 “V上去/起来/来+AP/VP”构式的语义类别

4 “V上去/起来/来+AP/VP”构式的语料统计及功用分析

5 “V上去/起来/来+AP/VP”构式的历时考察

6 小结

第二节 “V来V去”构式的反复性特征

1 引言

2 “V来V去”构式的认知根源

3 “V来V去”构式的认知域和语义类型

4 “V来V去”构式的语篇依附性连续统

5 “V来V去”构式的历时演变

6 “V来V去”构式与“V过来V过去”构式的比较

7 小结

第三节 “话(又,再)说回来”构式的表达功用

1 “话(又,再)说回来”构式的语义背景

2 “话(又,再)说回来”构式的形式与功能变体

3 “话(又,再)说回来”构式的转折特征与语境类型

4 “话(又,再)说回来”构式的产生

5 小结

第九章 结语

1 本书的创新点

2 本书的主要研究成果

3 本书的不足及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附录 汉语动趋式研究述评

1 引言

2 动趋式的性质、范围与类别

3 趋向补语的意义归纳

4 动趋式的句法、语义和功能研究

5 动趋式特殊构式研究

6 动趋式的多角度研究

7 动趋式的语义演变

8 结语

后记

汉语动趋式的认知语义研究是2019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作者周红。

得书感谢您对《汉语动趋式的认知语义研究》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复杂动态理论下的汉语比喻研究 电子书
本书聚焦于真实语言中的比喻使用现象,在相对真实的话语交际环境下,借助于跨学科视角,探讨比喻的形成机制、存在方式以及应用规律,从而揭示比喻的本质特征,对话语中的比喻使用进行了定量与定性分析,以期从理论及实践上丰富和拓展现有的汉语比喻研究。
汉语序数范畴研究 电子书
本书运用形式与语义互证、定性与定量配合的方法,研究汉语序数范畴的表达。书中细致地分析了汉语序数范畴的语义构成基础和序数参照的类别,翔实地描写了汉语序数范畴的三大表达形式。全书将研究重点放在序数语法表达式上,揭示了它在句法、语义上的诸多特征,探讨了它的典型性问题,并以“第”和量词的隐现为视点,寻找不同形式之间的区分点,最后概括了汉语和中国少数民族语言中序数语法表达式的共性特征。
汉语空间极性词组配研究 电子书
本书以汉语空间极性词与其他词语的组配情况作为研究对象,对其组配中出现的空位做了较为全面系统的梳理,挖掘了空位产生的原因并加以解释,有效地解决了对外汉语教学中趋向补语教学所遇到的一些基本问题。作者认为,空间极性词能否和其他词语组配,受到极性词自身的语义、组配词语的语义和整个结构的结构义的共同制约,部分空间极性词组配前的语义对立关系在与其他语言单位组配后会发生变化。
现代汉语复句关联标记模式的类别研究 电子书
本书主要围绕现代汉语普通话和方言复句的关联标记模式的类别特征展开,对普通话和众多方言的复句及其关联标记模式进行搜集和整理,同时在句法语义相互验证的思路和方法以及语言类型学等相关理论的指导下,通过汉语方言与普通话的对比、汉语方言与非汉语的比较,探求和总结现代汉语复句关联标记模式的类型学特点,并就相关问题进行解释和说明。本书通过对大量语料的归纳,总结出了普通话中复句关联标记模式的优先序列等级,以及汉语
复杂动态理论下的国际汉语教师能力研究 电子书
本书对国际汉语教师能力研究进行了分析,总结出现有研究存在的四大问题,并通过自建国际汉语教师动态数据库,采用多种分析方法,对国际汉语教师的能力结构、能力间互动关系、能力影响因素和能力发展提出了新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