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似推荐
编辑推荐
本书是对外汉语写作教学领域极具参考价值的著作。
内容简介
汉语“动趋式”的语义结构是相当精细、复杂而且多变,也是汉语语法研究的难题之一。所谓的趋向动词在补语位置上,实际上已经发生了许多微妙的变化,语义从具体的位移,一步一步虚化,有的甚至于变得非常抽象。这本《汉语驱动式的认知研究》的最大的特色就是从“动趋式”这一句法结构入手,紧紧抓住语义分析,寻找形式验证,试图建立一个认知模式来进行解释,并且进行了语义双向选择分析,从而将动趋式这一句法构式置于致使语义范畴的连续统中,运用基于图式的范畴化、隐喻、转喻、主观化和语义泛化、虚化等理论方法,对动趋式的认知语义类别、动词小类、语义演变、语义对称与不对称、动趋式的共性与个性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进一步的解释。
本书的最大的特色就是从“动趋式”这一句法结构入手,紧紧抓住语义分析,寻找形式验证,试图建立一个认知模式来进行解释,并且进行了语义双向选择分析,从而将动趋式这一句法构式置于致使语义范畴的连续统中,运用基于图式的范畴化、隐喻、转喻、主观化和语义泛化、虚化等理论方法,对动趋式的认知语义类别、动词小类、语义演变、语义对称与不对称、动趋式的共性与个性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进一步的解释。
作者简介
作者周红,文学博士,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为上海财经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副教授,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生导师,英国利兹大学访问学者。主要研究领域为现代汉语语法、汉语国际教育和汉语习得。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序一
序二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汉语动趋式研究现状
2 本书的研究目标与意义
3 本书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4 本书的研究理论和方法
5 本书的语料来源
第二章 动趋式致使性的认知语义基础
第一节 动趋式源于驱动—路径图式
1 驱动—路径图式的建立
2 驱动—路径图式的认知经验基础
3 驱动—路径图式的构成要素及关系
4 驱动—路径图式的隐喻扩展
5 小结
第二节 致移情景的语义结构与条件
1 原型驱动—路径图式表达致移情景
2 致移复合事件到动趋式的投射过程
3 致移情景的构成要素及其之间的关系
4 趋向动词的判定标准
5 小结
第三章 动趋式致使性的句法语义框架
第一节 动趋式致使性的句法语义连续统
1 客观变量与动趋式的句法语义类型
2 主观变量与动趋式的句法语义类型
3 动趋式致使性的强弱程度及其制约因素
4 小结
第二节 动趋式致使性语义泛化与虚化研究思路
1 简单趋向补语的标量类型
2 简单趋向补语的向量类型
3 语义演变、认知域与句法验证
4 语义泛化、虚化研究思路
5 动趋结构产生的判断依据
6 小结
第四章 动趋式致使性的语义泛化与虚化(上)
第一节 动趋式“V+到”的致使性泛化与虚化
1 引言
2 动趋式“V+到”的认知域、语义类别及动词小类
3 动趋式“V+到”的语义演变路径
4 小结
第二节 动趋式“V+上”的致使性泛化与虚化
1 引言
2 动趋式“V+上”的认知域、语义类别及动词小类
3 动趋式“V+上”的语义演变路径
4 小结
第三节 动趋式“V+来”的致使性泛化与虚化
1 引言
2 动趋式“V+来”的认知域、语义类别及动词小类
3 动趋式“V+来”的语义演变路径
4 小结
第四节 动趋式“V+进”的致使性泛化
1 引言
2 动趋式“V+进”的认知域、语义类别及动词小类
3 动趋式“V+进”的语义演变路径
4 小结
第五节 动趋式“V+回”的致使性泛化
1 引言
2 动趋式“V+回”的认知域、语义类别及动词小类
3 动趋式“V+回”的语义演变路径
4 小结
第五章 动趋式致使性的语义泛化与虚化(下)
第一节 动趋式“V+过”的致使性泛化与虚化
1 引言
2 动趋式“V+过”的认知域、语义类别及动词小类
3 动趋式“V+过”的语义演变路径
4 小结
第二节 动趋式“V+下”的致使性泛化与虚化
1 引言
2 动趋式“V+下”的认知域、语义类别及动词小类
3 动趋式“V+下”的语义演变路径
4 小结
第三节 动趋式“V+出”的致使性泛化
1 引言
2 动趋式“V+出”的认知域、语义类别及动词小类
3 动趋式“V+出”的语义演变路径
4 小结
第四节 动趋式“V+去”的致使性泛化
1 引言
2 动趋式“V+去”的认知域、语义类别及动词小类
3 动趋式“V+去”的语义演变路径
4 小结
第五节 动趋式“V+起”的致使性泛化与虚化
1 引言
2 动趋式“V+起”的认知域、语义类别及动词小类
3 动趋式“V+起”的语义演变路径
4 小结
第六节 动趋式“V+开”的致使性泛化与虚化
1 引言
2 动趋式“V+开”的认知域、语义类别及动词小类
3 动趋式“V+开”的语义演变路径
4 小结
第六章 动趋式致使性的对称与不对称现象分析
第一节 简单动趋式致使性的对称与不对称分析
1 动趋式“V+上”与“V+下”
2 动趋式“V+起”与“V+上/下/开”
3 动趋式“V+进”与“V+出”
4 动趋式“V+来”与“V+去”
5 小结
第二节 复合动趋式致使性的对称与不对称分析(上)
1 动趋式“V+上来”与“V+上去”
2 动趋式“V+进来”与“V+进去”
3 动趋式“V+回来”与“V+回去”
4 动趋式“V+过来”与“V+过去”
5 小结
第三节 复合动趋式致使性的对称与不对称分析(下)
1 动趋式“V+下来”与“V+下去”
2 动趋式“V+出来”与“V+出去”
3 动趋式“V+起来”与“V+起去”
4 动趋式“V+开来”与“V+开去”
5 小结
第四节 简单动趋式与复合动趋式致使性的对称与不对称分析
1 空间域中的简单动趋式与复合动趋式
2 时间域中的简单动趋式与复合动趋式
3 状态域中的简单动趋式与复合动趋式
4 简单动趋式与复合动趋式的使用频率
5 小结
第七章 动词的方向性特征及其小类研究
第一节 趋向补语的方向性
1 趋向补语的空间方向
2 趋向补语的时间方向
3 趋向补语的状态方向
4 小结
第二节 动词方向性特征的提取
1 动词的方向性特征
2 框架语义学的借鉴
3 动词方向性特征的呈现
4 小结
第三节 动词的空间方向特征及小类
1 上向动词和下向动词
2 接近向动词和离开向动词
3 经过向动词
4 内向动词和外向动词
5 聚拢向动词和延展向动词
6 依附向动词和分离向动词
7 泛方向位移动词
8 无空间向动词
9 小结
第四节 动词/形容词的状态方向特征及小类
1 领属变化动词
2 比较变化动词
3 产生义动词和消失义动词
4 显现义动词和隐藏义动词
5 确定义动词
6 正向生理/心理状态动词和负向生理/心理状态动词
7 价值变化动词
8 上向性质形容词和下向性质形容词
9 小结
第八章 动趋式特殊构式的表达功用分析
第一节 “V上去/起来/来+AP/VP”构式的表达功用
1 引言
2 “V上去/起来/来+AP/VP”构式的致使性语义基础
3 “V上去/起来/来+AP/VP”构式的语义类别
4 “V上去/起来/来+AP/VP”构式的语料统计及功用分析
5 “V上去/起来/来+AP/VP”构式的历时考察
6 小结
第二节 “V来V去”构式的反复性特征
1 引言
2 “V来V去”构式的认知根源
3 “V来V去”构式的认知域和语义类型
4 “V来V去”构式的语篇依附性连续统
5 “V来V去”构式的历时演变
6 “V来V去”构式与“V过来V过去”构式的比较
7 小结
第三节 “话(又,再)说回来”构式的表达功用
1 “话(又,再)说回来”构式的语义背景
2 “话(又,再)说回来”构式的形式与功能变体
3 “话(又,再)说回来”构式的转折特征与语境类型
4 “话(又,再)说回来”构式的产生
5 小结
第九章 结语
1 本书的创新点
2 本书的主要研究成果
3 本书的不足及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附录 汉语动趋式研究述评
1 引言
2 动趋式的性质、范围与类别
3 趋向补语的意义归纳
4 动趋式的句法、语义和功能研究
5 动趋式特殊构式研究
6 动趋式的多角度研究
7 动趋式的语义演变
8 结语
后记
汉语动趋式的认知语义研究是2019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作者周红。
得书感谢您对《汉语动趋式的认知语义研究》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