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内心的冲突和解

与内心的冲突和解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1、日本超重量级心理学家、百万畅销书作者加藤谛三,继《情感暴力》后又一高分力作

加藤谛三,毕业于东京大学,享誉日本的社会心理学家。目前是早稻田大学名誉教授、哈佛大学日本研究所客座研究员、日本精神卫生学会顾问。一生获奖无数,曾于2009年被授予“东京都功劳者表彰”,又于2016年被日本政府授予“瑞宝中绶章”。出版过一系列脍炙人口的作品,包括《情感暴力》《不乖》《性格中的蜜与毒》等等,销量突破百万册,版权遭各国疯抢。

2、深度剖析人们内心深处的冲突,活出一个不纠结、不迷茫的自我

及时享乐还是奋力拼搏,这是一个问题。很多人终其一生都在与这个问题作斗争。享受能够带来短期的愉悦,但是却会给未来造成痛苦;拼搏需要人们付出心血和汗水,但是却能够带来丰厚的回报。我们该如何平衡这两者的关系?作者加藤谛三一层一层地揭开我们内心的冲突,让你直视内心的纠葛,找到人生的目标和动力。

3、吸收弗洛伊德、卡伦·霍妮诸多心理学大师的思想精华、一针见血点破你所面对的人生困惑

本书集弗洛伊德、卡伦·霍妮、马斯洛、阿德勒等诸多心理学大师观点于一身,从心理分析的角度帮你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帮助都市青年走出悲观、迷惘、痛苦,轻松面对你曾认为跨不过去的坎,重新找回生活的热情与幸福。

内容简介

  《与内心的冲突和解》是一本能够帮助我们解决内心冲突的书。

  人的存在是矛盾的,这种矛盾体现在依赖与独立、奋斗与享受、道德观念与本能冲动等各个方面。若不能清楚认识这种冲突,我们就无法正确把握自己的行为,在随波逐流中度过一生。

  如果要改变这种情况,首先,我们要对内心的冲突有清醒地认识;其次,要认识到痛苦对于成长的意义,这样便能不惧怕困难,从内心深处建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当我们对自我的认识逐渐深刻、内心的挣扎也会逐步减轻。与此同时,人生也将迎来重大跨越。

作者简介

  加藤谛三,日本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哈佛大学研究所研究员,早稻田大学客座教授,日本精神卫生学会理事。

  擅长从现代人普遍关心的问题出发,用心理学的论据解析,有理有据,语言虽然简单,但总能戳中读者内心柔软的地方。因为通俗易懂、易引发共鸣等特点,他的多部作品入选日本“生活的智慧”丛书。

  著有《我们为何如此不安》《你累了吗》《写给失眠者的心理学》《不高兴的生活艺术》《勇敢做自己》《别找借口啦!一瞬间改变,成就无限》等书,系列作品销量破100万册,持续畅销近30年。

章节目录

第1章/ 001

人生的境遇,由内心的冲突决定

每个人的内心,都有获得幸福和逃避苦难的两种欲求。正是这两种欲求,构成了我们内心的冲突。因为,幸福和苦难是共同存在的,没有战胜苦难的过程,就不会拥有幸福的滋味。因此,一个人人生的境遇如何,关键在于他如何对待自己内心的冲突!

第2章/ 019

敢于直面内心的冲突,人生将迎来全面突破

直面内心的冲突虽然痛苦,但是它可以引领我们实现个人的成长与提升。直面内心冲突的关键,在于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只有接受了真实的自己,才会拥有克服困难的勇气,从而实现人生的逆转!

第3章/ 043

安全至上的思维方式,只能造就平庸的人生

大多数人之所以会平庸地过一生,是因为逃避困难比直面困难容易得多。更可怕的是,我们会用各种各样的借口来安慰自己,拒绝成长。这样做的后果只能是永远待在舒适区,度过庸庸碌碌的一生。

第4章/ 117

活在别人的目光里,是最失败的人生

顺从别人的目光,能让我们感到安全,但是这种做法却背离了自己的本性。实际上,活在别人目光里的人,无力抵抗自己的孤独和不安。由于缺乏面对真实自己的勇气,这样的人生是最失败的人生。

第5章/ 157

从与内心的冲突和解开始吧

物质上的满足只能带来短暂的快乐,只有正确地看待内心的冲突,与内心的冲突和解,我们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

后记/229

与内心的冲突和解是2019年由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作者[日]加藤谛三。

得书感谢您对《与内心的冲突和解》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停止你的内在冲突:摆脱精神内耗,积聚心理能量 电子书
告别胡思乱想、停滞不前、自我设限,让内在战争走向和平,做一个完整且自洽的人。
你啊,内心戏超多:停止精神内耗的65个习惯 电子书
生活美学大师松浦弥太郎带你创造安心的生活。
这是我在你内心深处找到的东西:精神分析师与无意识的精彩对话 电子书
本书讲述一位精神分析师如何陪伴自己的来访者走向新生。
画树读心:一张图读懂内心世界 电子书
树木图解析人格,社会心理学与生活自我成长自助。
教师与学生的心理沟通 电子书
心理学家支招,大量教学一线案例,层出不穷的沟通方法,心理小测验加深理解,排除沟通障碍,洞察学生问题背后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