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似推荐
编辑推荐
揭秘“杠精”文化,认知网络对话。
内容简介
互联网是我们日常生活的标配,是我们生存于其中的茧房,更是我们的精神宣泄地。我们热情、充满表达欲,但同时亦深深藏匿于茧房,并总是略带偏执地想要说服别人。在这种情况下,标签成了我们区分同志与异己的捷径,抬杠成了我们表达自我的手段。本书聚焦“杠精”及“杠”文化,详细解读了推动“杠精”形成的种种机制,如大众心理、网络语境及算法机制,辅以具体的案例分析,以助大众穿越喧嚷的网络对话,建立对“杠”这一复杂文化现象的认知。在这本书中,你将看到你从未见过的自己与世界。
作者简介
吴晓平,1961年5月生,山西新绛人,海军工程大学信息安全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大校军衔。1989年在国防科技大学获理学硕士学位,2001年在海军工程大学获军队院校育才银奖,长期从事系统分析与决策、装备优化设计等方向的研究,有10余项成果获军队科技进步奖励,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有20篇论文被SCI、EI收录。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总序
自序
第一章 何谓“杠精”?
第一节 命名由来
一 杠+精的排列组合
二 作为时代产物的“杠精”
三 杠精的逻辑与语言
第二节 赋名的权力与污名化
一 命名与归因:为“杠精”找到归属
二 污名标签的力量
第二章 杠精缘何而起?
第一节 认识世界的方式
一 我们所认知的世界
二 我是谁,我要去哪里?
三 大众传媒与认知基模
第二节 浸没在网络社会的大潮中
一 突如其来的网络自由
二 民粹主义平台资本的影响
三 消失的宽容
第三节 社交网络:愤怒制造机
一 计算社会:信息茧房、过滤泡与回音室
二 乌合之众:群体极化、群体分化与兴趣固化
三 社交媒体:愤怒制造机
第三章 国内真的多杠精?!
第一节 网络低语境文化与高语境文化
一 网络语言:网络社会交往货币
二 高语境语言:隐藏的交往规则
第二节 礼法社会下的不顺从
一 礼法社会中的“文”与“辞”
二 语言不顺从的当代意义
第三节 舆论场域与社会结构的巨变
一 有效沟通的理想性
二 折射阶层社会结构改变
三 交流的无奈
第四节 为什么营销号的舆论影响力能左右人?
一 成为知识框架与理据基础的营销号
二 致命KPI与流量法宝
第四章 我的全世界我来守护:饭圈粉丝杠精
第一节 铺陈
一 饭圈与饭圈暴力
二 研究问题与展开
第二节 饭圈杠精的组成部分与表现形式
一 饭圈杠精组成的复杂性
二 饭圈杠精表现形式多样化
第三节 粉丝杠精的形成:技术外因与群体内因
一 技术外因:用户固有偏向与算法
二 群体内因:算法强化群体极化
第四节 粉丝杠精的诞生
一 群体规范:秩序与群体压力下的盲从
二 社会比较下的自我优越
三 诞生的前提:身份认同与价值依附
四 诞生过程:异质意见下的认知、态度、行为
第五节 爱得更加清净纯洁:优化饭圈氛围
一 推行平台管制政策
二 国家应加强网络综合治理,优化网络空间监管体系
三 加强对青少年的价值引领
四 偶像及其公司积极引导,不做粉丝背后的胆小鬼
第五章 真相、暴力、圈层、性别:社会议题融合
第一节 重庆公交车坠江事件:“后真相”与“真相后”
一 “后真相时代”的反转新闻
二 真相后的道德责难与社会弱势心理
三 重庆公交车坠江事件中杠精的特点
第二节 从个体困扰到公共议题:刘学州事件中的杠精
一 网络暴力与个体的“社会性死亡”
二 公共议题的事实判断困境
第三节 “2·27”事件:群体行为中的杠精
一 网络圈层化背景下的群体极化
二 差异文化群体间的平等
三 趣缘圈层中杠精的共同特征
第四节 货拉拉女子跳车事件:杠精眼中的性别与空间
一 性别冲突与身份焦虑
二 网络社会下的流动空间
三 事件中的杠精身影
第六章 以“杠”为名:青年人话语抗争
第一节 杠文化的正面解读
一 技术赋权:年轻话语输出口
二 杠文化的正面意义
第二节 《圆桌派》:以“杠”为名的社会议题共建
一 参与与交锋:议题设置的介入
二 举火为号:趋正的观点表达与语言特色
三 话题制造:社会共鸣涟漪延展
第三节 《奇葩说》:打造网络青春杠文化
一 人物符号的杠文化表达
二 诡辩语言:寻找“最会说话”的人
三 沉浸体验:打造火热开杠battle场景
第四节 杠文化下的自由表达
一 抬杠内容的自由性:打破回音室效应
二 表现形式的自由性:全面看待与语言交流
三 传播途径的自由性:多元渠道与双向互动
后记
杠精的诞生:信息茧房与大众心理是2023年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吴晓平。
得书感谢您对《杠精的诞生:信息茧房与大众心理》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