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儒学教化思考:哲学信仰与社会关系
内容简介
本书汇集了近几年作者对教化儒学所作进一步诠解的一些收获。 1.近年对儒家教化或教化儒学的思考,重在对儒学作为一种哲学或其义理的系统与社会的信仰系统之间关系的探讨。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编委会
绪言
续说之一
义理的体系与信仰的系统
一 哲理与信仰
二 神格与神道
三 义理的体系与教化的方式
四 结语
儒家的教化方式与当代中国的信仰建构
教化——儒学的精神特质
一 哲学——一种个性化的学问
二 教化——一个存在实现先行的观念
三 儒学作为形上学的几个重要观念
四 结语
教化的民间性
续说之二
人性本善与道德责任
思孟学派及其思想特质
儒家主性本善论
仁义内在于人的实存性
道德责任之形而上根据
从“论才三章”看孟子的性善论
一 性命之区分
二 “才”与“情”
三 “端”之普泛意义
四 “四端”的系统
五 “能、知”一体与感应初几
六 “类”与“类性”
论人性本善及其自我捍卫机制
一
二
三
人性的结构与目的论善性
一 引言
二 人性之内容
三 人性之结构
四 目的论之善性
五 结语
浩然之气与人性本善
人性本善
“气”之本体义
养浩然之气
续说之三
孔子“闻道”说新解
一 由“有道”“道行”说所引生之思考
二 “知道”的两种方式
三 孔子“闻道”说之内涵
论孟子的道统与学统意识
一
二
三
四
五
朱子的思想蓝图与当代中国思想的建构
一 引言
二 朱子之学术目标
三 朱子思想蓝图的启示意义
续说之四
“民可使由之”说所见儒家人道精神
一 问题之所在
二 回归旧注之“王教”论域
三 以“人道”为最高原则的为政理念
四 德教与政令
五 道德主体之双向互成
“遯世无闷”与“人不知不愠”
论孝与仁
一 小序
二 孝养与爱敬
三 敬与敬畏
四 “仁”与行仁之方
五 孝与仁的关系
孟子的仁政思想
一 孟子仁政思想的结构和内容
二 仁政、王道的人性论基础
三 仁义原则与事功功利
四 以大事小和以小事大
诚信的本真涵义是什么
一
二
三
儒家的道德精神及其现代意义
一 成德之教——儒学的理论出发点
二 义利之辨——儒家的道德原则
三 知止——人的自我认同
四 忠恕之道——儒家的达道成德之方
五 独——人格教养与个体性的实现
诚敬存养与格物穷理
一 德性与哲理
二 大程子之修养论
三 小程子之修养论
结语
续说之五
德、艺、知简说
人惟求旧 器惟求新
文化焦虑浅议
在“进”与“止”之间保持张力
“全球化”下的文化认同
“知止”,回到你自己
“差异互通”原则不可忽略
善用生活中的加减法
人性论的论域暨价值取向
以情应物的心物观
坚持儒学作为哲学或形上学的研究方向
续说之六
将方法收归内容
一 哲学的方法与内容
二 中国哲学方法与内容的疏离
三 中国传统思想学术的立言方式
四 中国哲学方法向内容的回归
《易》《老》象以抒义的证道方式
冯友兰后期哲学思想的转变
一
二
三
四
人道即天道
一 缘起
二 “人道即天道”的诠释理路
三 儒家人性论新解
四 中国哲学传统与儒家的天道观念
附录一
儒学的现代命运与未来发展
一 儒学当代发展的整体图景
二 从历史维度来认识儒学的性情观念
三 道义原则应成为一个社会或伦理共同体的最高原则
四 关于儒学与宗教的关系问题
五 致用于当代,着眼于未来
一条最合度的道路
守住教师的本分
历史精神与文化复兴
名士为表 儒士为里
儒家讲学传统的复兴
玄学与理学研究的一个新视界
《性情与礼教——先秦儒学立人思想研究》序
《二程道学异同研究》序
《经学与实理——朱子四书学研究》序
附录二
价值视域下中国哲学的当代诠释
一 “重价值过于存在”的一家之言
二 价值论视域下的教化儒学
小结
教化儒学:一种系统性建构的当代新儒学体系
一 “教化”之正名
二 教化儒学的理论基础
三 教化儒学的理论形式
四 教化儒学的价值理念
五 教化儒学的文化立场
结语
教化儒学续说是2020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作者李景林。
得书感谢您对《教化儒学续说》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