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本书为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清代楚辞学文献考论及阐释研究”的最终成果。
内容简介
本书全面而系统地考论清代楚辞学文献和学者资料,在地域文化和阐释学的视野下,运用文献学与文艺学结合、历时演变与共时差异并行考察的方法,再现清代楚辞学的发展轨迹、特征和成就,以弥补现有研究成果的不足和研究视角的缺失。
本书有助于更清晰地、立体地把握清代楚辞学的研究理路、内在联系和整体风貌,进而借助新的学术时空观,为当下楚辞学研究提供新的观念、视角和方法。
作者简介
作者陈欣,女,黑龙江人,安徽师范大学文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访问学者,中国屈原学会会员,贵州省古典文学学会理事。现为贵州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教授,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带头人,贵州省一流本科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带头人,贵州师范大学兼职硕士研究生导师。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项,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一项,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获得首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贵州省选拔赛二等奖。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绪论
一、课题的提出及意义
二、相关研究动态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清代楚辞学文献综考
第一节 现存清代楚辞学著作综录
第二节 已佚或未见的清代楚辞著作考录
一、已佚或未见的清代楚辞著作综录
二、清代楚辞佚籍相关资料考
第二章 清代楚辞学者资料考
第一节 有传世楚辞著作的清代学者综录
第二节 清代佚籍楚辞学者考录
第三节 清代楚辞学者身份和学术师承
第四节 清代八家楚辞学者资料考
一、董国英里籍、生平和著作考
二、鲁笔里籍、生平和著作考略
三、郑武生平、家世和交游考
四、吴世尚生平著作考
五、江中时生平著作考
六、梅冲家世生平著作考
七、林仲懿生平家世考
八、陈大文里籍生平考
第三章 清代楚辞学者多元化的阐释取向
第一节 兴怀故国:明遗民的楚辞研究
一、思想性和个性化:明遗民楚辞研究的特质
二、萧云从《离骚图》:处乱托忧的遗民之思
三、以屈继《诗》、庄骚融通:钱澄之学术体系的构建
第二节 义理阐释的儒学倾向
一、君臣大义:李光地的阐释原则
二、以《中庸》为理论阵地:林仲懿的阐释特点
三、本孝作忠、以身殉道:梅冲的阐释路径
第三节 阐释学视野下的屈原评价
一、忠怨之争的由来与朱熹“过忠”之论
二、清代屈原圣贤化的诠释理路
三、非“怨”与主“怨”的对垒
四、由“忠”而兼“孝”的推衍和改塑
第四节 基于直觉感悟的阐释活动
一、“直觉感悟法”的生成与运用
二、对沈亚之《屈原外传》的接受
三、旷世同符、映照自身:郑知同的楚辞研究
第四章 清代楚辞文学研究的特点和成就
第一节 清代《楚辞》评点概况
一、清代《楚辞》评点著作的界定和版本
二、清代《楚辞》评点的评点形态和圈点符号
三、清代《楚辞》评点的特色和成就
第二节 以时文法解《楚辞》的阐释倾向
一、带有技术特色的文法批评
二、以时文法解骚的典型:鲁笔《见南斋读骚指略》
三、对评点及时文法解《楚辞》的评价
第三节 文理血脉:对楚辞章法结构的把握
一、文脉贯通的目的和要求
二、节段结合:对结构的精细化分解
第四节 对楚辞艺术手法和境界的探寻
一、对《楚辞》艺术手法的深刻辨析
二、对《楚辞》艺术境界的细心寻绎
三、对《楚辞》创作心理的精彩揭示
第五节 “象喻”式批评方法的运用
一、自然地理之喻:文脉构思
二、声音图画之喻:情感体悟与诗画融通
三、生命之喻:结构分析的三个层面
四、“水月镜花”与反诠释倾向
第五章 朴学之风与清代楚辞学
第一节 朴学背景下的清代楚辞研究
一、严谨朴实的学者态度
二、实地考证的治学方法
第二节 戴震《屈原赋注》的朴学成就
第三节 清代楚辞音韵研究的成就
一、《屈原赋注·音义》析论
二、方绩《屈子正音》析评
三、江有诰《楚辞韵读》研究
第六章 地域文化视野下的清代楚辞学
第一节 清代楚辞学的地域分布
第二节 桐城与桐城派的楚辞学
一、男女君臣之喻:方苞的《离骚》论
二、从姚鼐到吴汝纶:归辞赋、重辞章
三、父子承继:梅冲、梅曾亮论《离骚》
四、方东树《昭昧詹言》的楚辞论
五、桐城派殿军马其昶的楚辞学
第三节 湖湘地域传统与楚辞研究
一、湖湘楚辞学的地域分布和概况
二、存君兴国的忧患意识
三、义理阐释的经世之风
附录:清代楚辞学简要年表
参考文献
一 古籍(按著者时代先后次序)
二 近人今人著作(按出版时间先后次序)
三 论文(按发表时间先后次序)
后记
清代楚辞学文献考释是2022年由中华书局出版,作者陈欣。
得书感谢您对《清代楚辞学文献考释》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