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与儒学(修订版当代中国人文大系)

佛学与儒学(修订版当代中国人文大系)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一本广大哲学、宗教爱好者不可多得的入门指南,又是专业学者深入研究儒学、佛教及其相互关系的良师益友。

内容简介

《佛学与儒学(修订版)》深入研究了东方两大文化,即印度佛教与中国儒学在古代中国相互排斥、相互吸收的过程及其结果:一方面是印度佛教的中国化,在学理层面主要表现为儒学化;另一方面是儒学在思维方式、修养方法等方面广泛吸收了印度佛教的思想资源,直接促成了新儒学,即宋明理学的诞生。

这本书高屋建瓴,从佛法要义与儒学主旨、佛本与人本、佛性与人性、顿悟见性与修心养性、出世与入世、理学与佛学、心学与禅学和佛儒交融与人间佛教等八个方面,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儒佛的异同,既是广大哲学、宗教爱好者不可多得的入门指南,又是专业学者深入研究儒学、佛教及其相互关系的良师益友。

作者简介

作者赖永海,1949年生于福建漳州,哲学博士。现为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中华文化研究院院长,江苏宏德文化出版基金会理事长,鉴真图书馆馆长。1991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国家教育委员会评为在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93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为博士生导师,2003年、2009年被聘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哲学学科评议组成员,2009年被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聘为全国博士后流动站评审专家组成员,2013年被评为江苏省十大中华文化人物,2015年被评为南京十大文化名人。

近十几年来,相继出版了《中国佛性论》、《中国佛教文化论》、《宗教学概论》等18部著作,主编了世界首部完整的《中国佛教通史》(15卷,总700万字)、国内第一部《中国佛教百科全书》(11卷,近300万字)、中华书局版《佛教十三经》等。其中《中国佛性论》于2013年被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与新闻出版总署列入“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和“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中国佛教通史》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第三届中国出版政府奖,第三届国家“三个一百”原创图书奖,首届江苏省新闻出版政府奖等。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当代中国人文大系”出版说明

绪论

第一章 佛法要义与儒学主旨

第二章 佛本与人本

第一节 大乘佛教与真如本体

第二节 儒学的“人本主义”与“天人合一”

第三节 佛教影响儒学最大者是其本体论的思维模式

第三章 佛性与人性

第一节 中国佛教的佛性理论

第二节 儒家的人性、心性学说

第三节 儒学影响佛教最大者是人性、心性论的思想内容

第四节 宋元佛教的伦理化倾向

第四章 顿悟见性与修心养性

第一节 反本归极与顿悟见性

第二节 成贤做圣与修心养性

第三节 明心见性与复性明诚

第五章 出世与入世

第一节 传统佛教的出世主义

第二节 儒家学说的入世精神

第三节 中国佛教的亦出世亦入世

第六章 理学与佛学

第一节 濂溪之学与佛学

一、周敦颐与宋明心性义理之学

二、周子之学的心性本体论与隋唐佛教的佛性本体论

三、周敦颐的“无欲故静”与禅宗的“离相”、“无念”

第二节 邵雍之学与佛学

第三节 横渠之学与佛学

一、“天地之性”与“真如佛性”

二、“善反”与“体性”

三、“民胞物与”与“万法唯心”

第四节 程朱理学与佛学

第七章 心学与禅学

第一节 陆学与禅学

一、“心即理”与“心即佛”

二、“切己自反”与“道莫外求”

三、“发明本心”与“明心见性”

第二节 王学与禅学

一、“良知”与“佛性”

二、“致良知”与“悟自心”

三、“本体功夫”与“顿悟见性”

第三节 宋元禅学

一、从“六祖革命”到“五祖分灯”

二、儒学化的“祖师禅”与老庄化的“分灯禅”

第八章 佛儒交融与人间佛教

第一节 禅宗的人间化

第二节 近、现代的人间佛教

第三节 人间佛教与佛儒交融

附录一 试论佛教对中国传统思维模式的影响

一、“天人合一”论与“真如本体”论

二、反本归极与尽心、知性则知天

三、佛教之“顿悟”与中国古代诗、书、画的“意境”、“气韵”

附录二 对“顿悟”、“体证”的哲学诠释

附录三 佛性与人性——论儒佛之异同暨相互影响

一、佛教的抽象本体与儒家的人本主义

二、佛教的佛性论与儒家的人性论

三、佛教伦理与儒家纲常

附录四 《中国佛教百科全书》总序

附录五 《中国佛教十三经》总序

附录六 《中国佛教通史》序

主要参考书目

索引

佛学与儒学(修订版当代中国人文大系)是2017年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赖永海。

得书感谢您对《佛学与儒学(修订版当代中国人文大系)》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