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文学的“历史现场”:吴秀明学术论文自选集

重返文学的“历史现场”:吴秀明学术论文自选集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从吴秀明教授历年已发的200多篇文章中挑选出来的结集。

内容简介

“浙大中文学术丛书”之一种。本书共35篇,分为“历史小说研究”、“文学史研究”、“文献史料研究”三个部分。吴秀明教授曾任浙大中文系主任,兼任国家教育部高校中文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浙江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国家级教学名师等,在学界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本书为代表作的自选集,反映了他目前为止的学术道路。

作者简介

作者吴秀明,汉族,男,出生于1952年,浙江温岭人。中共党员。教授、博士生导师,1976年毕业于杭州大学中文系。历任杭州大学中文系教师、教授及中国现当代文学教研室主任、系副主任。现任浙江大学中文系主任、浙江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文化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兼任浙江省文联委员、省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兼文学评论创委会副主任。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1988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现任浙江大学中文系主任,浙江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文化研究所所长。兼任教育部中文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浙江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省中文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等。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自序

上编 文献史料的研治与阐释

学科视域下的当代文学史料及其基本形构

一、问题的提出

二、作为一个分支学科的探索

三、基本形构与泛政治化的几种类型

四、思想阐释与研究主体独立性问题

当代文学史料存在方式及其相关问题的思考

一场迟到了的“学术再发动”

一、“历史补课”的总体背景与态势

二、学术创新与政治化史料研究的特点及难度

三、史料多向拓展与文学史关系处理

结语 面向后现代的思考

“一体化”视域下的当代文学运动史料

一、当代文学运动特殊性及其史料的历时演变

二、批判者史料与被批判者史料及其他

三、需要正视的观念、方法与史源问题

批评与史料如何互动

一、从批评、史料与理论的“正三角”关系说起

二、批评与史料互动的内在逻辑及其学理依据

三、批评与史料互动的实践反证及其经验教训

四、历史化背景下呈现的新状态和新面向

五、史料实证的“有限性”及其他问题

当代文学版本生产与版本批评的实践

一、当代“前三十年”:一体化机制下的重印、修改与潜版本

二、当代“后三十年”:开放时代的再版、修订与电子版

三、由当代“版本批评”引发的思考

当代文学史料研究的时空拓展及其档案制度障碍

一、时间拓展:与现代文学史料的纵向承接

二、空间拓展:与海外及国外史料的横向关联

三、障碍:档案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其他

“文化中国”视域下的世界华文文学史料

一、“文化中国”内涵及提出的意义

二、世界华文文学史料存在及主要类型

三、关于观念性思维和实体性机制的思考

当代文学研究应该与如何“及物”

一、“文献的及物”:文学周边与实证性研究的三个方面

二、“文本的及物”:文本细读与传统潜结构的发掘

三、简短的结论

当代文学研究的知识学养问题

一、“代际”状况及其基本判断

二、学人知识学养与大学文学教育

三、学人知识学养与批评家的关系

探寻立体呈现当代文学史料的体系与方式

中编 文学历史的编写与反思

当代文学学科特点与时代新质的嬗变

当代文学独特的时间顺序与空间结构

整体性文学史编写的两个纠结点

当代文学史编写三个问题及相关选本的编选

主流意识形态文学的历史位置与现实境遇

一、主流意识形态文学的功能特征与文化资源

二、主流意识形态文学的历史位置与现实境遇

三、主流体制下的中介系统及其角色功能嬗变

十七年文学的矛盾性特征

一、矛盾性表现的三个层面:思潮、精神与文本

二、矛盾性存在的两个原因:文化本源与文化属性

三、矛盾性特征与十七年文学整体研究的几点思考

文化转型与当代中国文学的“三元”构成

一、文化转型的历史语境

二、主流意识形态文学运演及特点

三、精英文学的蜕变与分化

四、大众文学的演进与发展

五、“三元”文学及其彼此矛盾关系的处理

海外汉学对大陆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影响

一、夏志清:边缘作家的发掘与审美现代性标准的确立

二、李欧梵:上海摩登的历史重构与都市现代性的重新定位

三、王德威:晚清地位的彰显与现代性源头的重溯

当代文学“历史化”的历史观问题探讨

一、“历史化思潮”流脉及与历史观关系辨析

二、历史观问题之一:怎样看待政治

三、历史观问题之二:如何评价革命

后现代语境中的知识重构与学术转向

一、“历史化”概念辨析及与外源性理论的关系

二、当代文学研究“历史化”之现状及其体系性构想

三、关于“历史化”内源性思想与“文学中国”问题的思考

漫谈大学中文学科对当代文学的影响

面对“丘陵”的忧思

下编 历史文学的理论与实践

评近年来的历史小说创作

论90年代以来的历史小说创作

当代中国大众文化视野中的历史小说及其发展

当代历史小说中的明清叙事

历史追忆中的多层次掘进

一、世界格局与文学传统中的当代中国写作

二、不同价值取向中的不同艺术形态

三、新的突破与新的前景

论世纪之交的领袖传记文学创作

一、作为“真实领域”的领袖传记文学

二、人的还原与领袖超常特质的把握

三、需要寻求新的突破

“故事新编”模式历史小说在当下的复活与发展

一、“故事新编”文体模式的开拓性

二、“故事新编”模式的渐趋式微

三、“故事新编”模式在当下的复活与发展

从历史真实到现代消费的两度创造

论文化转型语境中的“历史翻案”现象

论历史文学创作中的“影射”问题

一、影射不是一个美学的概念

二、影射的基本表现形态

三、影射的历史评价与艺术审视

论历史文学创作中的“现代化”问题

一、“现代化”的概念及其有关理论阐释

二、“现代化”的主要表现形态

三、“现代化”产生的主客观因素

论茅盾对现当代历史文学理论建设的贡献

一、历史论争的总结与体系性的构建

二、历史观:对人民主体性的认同与超越

三、真实观:现实主义事理逻辑与“历史还原”的坚守

四、艺术观:“合情合理”的原则与作为本体的“虚构创造”

后记

重返文学的“历史现场”:吴秀明学术论文自选集是2018年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吴秀明。

得书感谢您对《重返文学的“历史现场”:吴秀明学术论文自选集》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研究 电子书
本书对清初浙江籍诗文选家兼诗歌评论家陈祚明的生平、著述以及《采菽堂古诗选》的诗学理论体系、编选标准、诗歌评点以及在明清诗学史上的地位进行了详细论述。
文学欣赏 电子书
文学欣赏是高职院校公共素质课教材,主要针对刚入学大学生文化素养缺失,对大学生进行必要的传统中外文化的教学,培养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本书由一线教师编写,教材成稿前已经在学校使用多年,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全书分五个模块,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对文学及文学欣赏的知识和技能进行介绍,理论与实践技能相结合,深入浅出,有很强的可读性与可操作性。
文学概论 电子书
就目前的“文学概论”教材来看,存在“经典”的流失问题。本书在编写过程中特别强调用经典、选经典,在体例上遵循了概论和经典文本“一加一”的模式。基于这样的体例安排,本书各章节主要包括文学的本质特点,文学的价值和功能,文学作品的起源、存在方式和结构层次,文学创作的本质和一般过程,作家个性、素养及其后天养成,文体学及文体的基本类型,文学接受及文学批评的特点、类型、功能和原理。这些内容基本上涵盖了文学理论最
新世纪文学研究的重构 电子书
本书阐释新世纪以来的部分文学现象,重绘文学在当代文化场域中的位置。全书分为概念、方法和实践三大部分。“概念”部分主要探讨新世纪文学从作者/作品中心到读者中心的变化。“方法”部分介绍美国学界新世纪以来对传统文学研究范式的反思。“实践”部分从明星作家、粉丝经济等多个角度考察文学社群。
长江文学艺术的春天 电子书
本书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历届艺术节的有关文件,含通知、领导讲话及第六届艺术节资料;第二部分是一批回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