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本书主要结合道德教化现实背景以及文学发展趋向,通过对道德教化的深入分析,进一步探讨道德教化实现途径与存在问题。
内容简介
本书内容包括:文学能够为社会的道德建设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道德教化是在什么样的文学中被体现、表征的,文学道德教化与文学追求是怎样冲突与对抗,在文学中如何体现,并尝试剥析社会伦理道德和文学之间内在的、本质层面的有机联系,力求从理论的角度厘清、剖明道德教化审美实现的重要性与具体路径与文学审美对社会伦理道德所具有的教化作用,以及社会伦理道德和重要审美形式之一的文学之间存在的合乎逻辑的互动脉络。
作者简介
周双丽,女,1978年出生,内蒙古丰镇人,目前在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工作,讲师。
2000年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攻读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之后留校主要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工作期间在职完成复旦大学社会科学基础部马克思主义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向的博士学业,获得法学博士学位。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前言
第一章 道德、教化、文学
第一节 道德与教化的含义
一、道德的内涵
二、道德的特性
三、教化概念的历史考察与内涵分析
第二节 道德教化本质探析
一、道德教化即意味着向普遍性的提升
二、有关道德教化的历史考察
三、道德教化的必然性与必要性
四、道德教化的功能与意义
五、道德教化绝对意义中的相对性
第三节 道德教化的途径和载体
一、文学对道德教化的重要意义
二、审美教化作用的具体实现
第四节 文学的本质与其道德教化传统
一、文学的起源与本质
二、文学的价值与分类
三、文学的效果与影响
四、文学的特殊本质及其道德教化功能
第二章 文学道德教化的内涵
第一节 文学道德教化的理论内涵
一、文学道德教化的理论内涵
二、文学道德教化的重要范畴
三、艺术视阈下文学道德教化再考察
第二节 文学道德教化的实现基础
一、文学创作中道德中介作用的体现
二、道德教化中文学中介作用的发挥
第三节 文学道德教化的具体表现
一、中国传统诗歌的道德教化表现
二、中国古代小说的道德教化表现
三、西方神话与史诗中的道德教化表现
第四节 文学道德教化的功能分析
一、文学道德教化的有无是文学作品成功与否的关键
二、启迪人类心灵并由此生成推动历史变革的能量
三、培养良好的道德心态、疏导思想矛盾、促进和谐的道德文化建设
第五节 文学道德教化认知中的错位
一、过多强调“道德化”倾向
二、片面强调“唯审美”倾向
第三章 文学道德教化的传统与实践
第一节 文学道德教化理论的历史溯源
一、中国文学史中关于文学道德教化的认识发展与理论梳理
二、西方文论关于文学道德教化的定义与内容研究
三、另一个视角:马克思主义有关文学道德教化的相关论述
第二节 中外文学道德教化的历史传统与实践
一、中国文学史中道德教化的历史实践
二、外国文学史中道德教化的具体表现
第三节 中外文学道德教化理论与实践的特质分析
一、中西文学道德价值文化的不同发源
二、中西方文学道德教化传统的区别表现
第四章 文学道德教化之最终指向
第一节 美与善的本质溯源
一、“美”的本质探源
二、“善”的本质探源
第二节 美与善的关系考察
一、美与善的历史生成方面的同质性
二、美的形态与善的深层关系剖析
三、美与善发展目标的同向性
四、美与善关系异质性的考量
第三节 美善相乐理论的历史考校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美善统一思想
二、西方文化中美善相兼思想
第四节 美与善的良性实践互动
一、美与善的良性实践互动的重要性与具体表现
二、美与善良性实践互动的主要原则
三、坚持文学艺术美善相乐的内在品格
第五章 文学社会道德的时代担当与构建
第一节 当代社会道德建设背景
一、新时期道德失范及其表现
二、当代道德教化面临的困境
三、优化道德教化,提高教化效果
第二节 重建文学道德教化精神的重要意义
一、转型时期文学道德低俗化的表现及影响
二、重建文学道德理想与教化精神的理论意义
三、重建文学道德理想与教化精神的现实意义
第三节 文学道德责任建设的时代担当与具体构建
一、文学道德教化责任担当与具体建构之分类
二、文学道德教化责任担当与建构之现代实践
第四节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背景下的文学道德责任建设
一、文学道德建设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内在一致性
二、文学道德建设的历史方位与时代要求
参考文献
后记
美是道德善的象征:文学道德教化论是2015年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周双丽。
得书感谢您对《美是道德善的象征:文学道德教化论》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