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似推荐
编辑推荐
农村个体化带来自由与挑战
内容简介
在城镇化和市场化的进程中,个体农民逐渐从原来的亲属关系、社区隶属、村庄认同等地方性共同体脱嵌出来,传统时期的道德规范、村规民约、公共规则、宗教信仰对农民的约束与规范作用越来越小,中国乡村社会开启了别样的个体化进程。本书分析了个体化对乡村社会关系、乡村治理、农村文化三个方面的影响,认为乡村社会关系的个体化一方面给农民带来了私人领域的自由、权利,激发了个体的积极性、独立性、能动性;另一方面,个体化也带来了社会风险的独自承受、权利与义务失衡、共同体归属感的逐渐丧失、村庄公共规范的日趋解体、互惠合作的日渐减少等等。个体化的这些消极方面为乡村社会整合带来严峻挑战,如何将农民个体追求自由权利限制在一个合理范围、寻求个体性与社会性的均衡统一成为个体化乡村社会建设的当务之急。为此,本书提出以公共性的视角,从乡村公共空间、公共规则、公共精神、公共服务、公共交往五个层面建构乡村社会公共性,应对个体化的消极方面。
章节目录
封面
目录
内容简介
扉页
版权信息
其他
序
第一章 导论
一 问题缘起
二 研究综述
三 研究框架
第二章 现代化进程中的个体化
一 现代化与个体化
二 中国乡村社会的个体化
三 中国乡村社会的重建之路
第三章 个体化进程中的乡村社会关系变迁
一 代际关系
二 婚姻关系
三 亲属关系
四 乡村社会关系
第四章 个体化与乡村治理的去公共化
一 个体农民的崛起
二 后税费时代的乡村治理体制
三 个体化与乡村治理的去公共化
四 讨论
第五章 个体化与农村文化变迁
一 公共文化的衰弱
二 道德规范的解体
三 价值信仰的缺失
四 市场经济、威权体制与文化个体化
五 专题讨论:乡村社会个体化与基督教文化发展——以豫南Z村为例
第六章 个体化时代的乡村社会整合如何可能?——公共性的分析进路
一 个体化与社会整合
二 公共性与乡村公共性
三 国家权力介入与乡村公共性生长
四 专题讨论:公共性建构视域下的农村基督教文化发展——兼论民间组织发展与公共性建构
第七章 乡村社会公共性的建构
一 乡村公共空间的衰败与重建
二 乡村公共规则:混乱与重建
三 乡村公共精神的衰弱与重建
第八章 进一步讨论:乡村社会的个体化与公共性建构
一 乡村社会关系变迁
二 乡村社会的个体化
三 “无公德的个人”抑或结构化的个体主义?
四 乡村公共性的建构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简介
乡村社会的个体化与公共性建构是2016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作者张良。
得书感谢您对《乡村社会的个体化与公共性建构》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