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似推荐
编辑推荐
本书所选论文,包括“文学社会学”“德国‘接受理论’”“文学形象学”“国际汉学研究”四个部分,具有明显的跨学科特色。
内容简介
本书既有理论探讨,也有个案研究,另有观点质疑。
在理论和个案阐释中,作者具有明晰的问题意识,注重深入的历史考证,将“历史性”视为做学问的任务和视角。
作者简介
作者方维规,1957年出生于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德语系本科毕业留校任教,北京外国语大学德语系中德联合培养研究生。1986年至2006年在德国学习和工作, 获哲学博士学位和德国教授学位,先后在多所德国大学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2006年至今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文艺学研究中心研究员。2012年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主要从事中西比较诗学、比较文学、概念史、文学社会学、海外汉学研究。德文专著五部,中文专著四部,英文专著、编著各一部,中文编著五种,译作四部(中译德,德译中),论文百余篇。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当代中国比较文学研究文库”总序
序言
第一辑 坎坷的文学社会学
文学趣味社会学的一个命题:虚悬的时代精神
一、“后美学时期”的趣味观
二、“其实根本不存在时代精神”
三、阶层、趣味和文学种类
四、尚未过时的文学趣味社会学
西尔伯曼与阿多诺的文学社会学之争
一、西尔伯曼—阿多诺之争
二、西尔伯曼与阿多诺的主要分歧
三、两派之争与难产的文学社会学定义
豪泽尔“中间道路”的艺术史观
一、毁誉不一的“中间道路”
二、“艺术的悖论”:对立因素的融合
三、教育阶层和层次决定艺术样式
四、整体性艺术与艺术真实性
马克思主义阐释学的变体 ——读本雅明
一、马克思主义的犹太博士
二、《作为生产者的作家》——参与性的政治美学
三、从“光晕”到“可技术复制”:诉诸大众
第二辑 德国“接受理论”汇考
“接受美学”原理及其来龙去脉
一、接受美学
二、伽达默尔:效应史意识,视野融合,开放的艺术作品
三、姚斯:以读者为中心的文学史研究
四、穆卡洛夫斯基和英伽登的学说
五、伊瑟尔的效应美学
六、结 语
“交往美学” ——一个未受重视的理论
一、民主德国的“交往美学”
二、文学生产的首要性:没有生产便没有接受
三、文学作品的“接受导向”
四、作者、收件人、读者
五、“行动读者”的意义:读者也参与作品创作?
六、对康士坦茨学派的质疑:“不确定性”和“期待视野”
七、用之不竭的布莱希特:接受者对艺术生产的干预
第三辑 文学形象学阐微
形象、幻象、想象及其他
关于形象学的若干思考 ——读书琐记
被神秘化的“中国灵魂”:论他国形象的产生及其特征
一、“灵魂的阐释者”与“中国灵魂”
二、中国形象的产生及其特征
三、他者形象与自我形象:一个比较
荣格、卫礼贤与《太乙金华宗旨》
一
二
三
四
第四辑 汉学研究杂论
“汉学”和“汉学主义”刍议
一、“汉学”与“中国学”之争
二、“汉学”与“汉学主义”
谁造就了“史密斯热”? ——就《中国人的特性》与诸学者商榷
一
二
三
一个有悖史实的生造“衍指符号” ——就《帝国的话语政治》中“夷/barbarian”的解读与刘禾商榷
一、问题的缘起
二、一个所谓的“衍指符号”所引发的长篇大论
三、“夷”:一个表示低劣性的文化符号
四、概念递嬗的历史因素
语言与思辨 ——西方思想家和汉学家对汉语结构的早期思考
一、“神秘”的汉语:一个历经三个世纪的悖论
二、洪堡论“汉语精神”:不追求语法上的精确概念
三、模糊和悖谬Vs.抽象和纯粹
四、新时代的中国回应:欧化文法旨在精密
五、翻译与新文体:用外语革新汉语
文学话语与历史意识是2015年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方维规。
得书感谢您对《文学话语与历史意识》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