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话语与历史意识

文学话语与历史意识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本书所选论文,包括“文学社会学”“德国‘接受理论’”“文学形象学”“国际汉学研究”四个部分,具有明显的跨学科特色。

内容简介

本书既有理论探讨,也有个案研究,另有观点质疑。

在理论和个案阐释中,作者具有明晰的问题意识,注重深入的历史考证,将“历史性”视为做学问的任务和视角。

作者简介

作者方维规,1957年出生于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德语系本科毕业留校任教,北京外国语大学德语系中德联合培养研究生。1986年至2006年在德国学习和工作, 获哲学博士学位和德国教授学位,先后在多所德国大学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2006年至今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文艺学研究中心研究员。2012年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主要从事中西比较诗学、比较文学、概念史、文学社会学、海外汉学研究。德文专著五部,中文专著四部,英文专著、编著各一部,中文编著五种,译作四部(中译德,德译中),论文百余篇。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当代中国比较文学研究文库”总序

序言

第一辑 坎坷的文学社会学

文学趣味社会学的一个命题:虚悬的时代精神

一、“后美学时期”的趣味观

二、“其实根本不存在时代精神”

三、阶层、趣味和文学种类

四、尚未过时的文学趣味社会学

西尔伯曼与阿多诺的文学社会学之争

一、西尔伯曼—阿多诺之争

二、西尔伯曼与阿多诺的主要分歧

三、两派之争与难产的文学社会学定义

豪泽尔“中间道路”的艺术史观

一、毁誉不一的“中间道路”

二、“艺术的悖论”:对立因素的融合

三、教育阶层和层次决定艺术样式

四、整体性艺术与艺术真实性

马克思主义阐释学的变体 ——读本雅明

一、马克思主义的犹太博士

二、《作为生产者的作家》——参与性的政治美学

三、从“光晕”到“可技术复制”:诉诸大众

第二辑 德国“接受理论”汇考

“接受美学”原理及其来龙去脉

一、接受美学

二、伽达默尔:效应史意识,视野融合,开放的艺术作品

三、姚斯:以读者为中心的文学史研究

四、穆卡洛夫斯基和英伽登的学说

五、伊瑟尔的效应美学

六、结 语

“交往美学” ——一个未受重视的理论

一、民主德国的“交往美学”

二、文学生产的首要性:没有生产便没有接受

三、文学作品的“接受导向”

四、作者、收件人、读者

五、“行动读者”的意义:读者也参与作品创作?

六、对康士坦茨学派的质疑:“不确定性”和“期待视野”

七、用之不竭的布莱希特:接受者对艺术生产的干预

第三辑 文学形象学阐微

形象、幻象、想象及其他

关于形象学的若干思考 ——读书琐记

被神秘化的“中国灵魂”:论他国形象的产生及其特征

一、“灵魂的阐释者”与“中国灵魂”

二、中国形象的产生及其特征

三、他者形象与自我形象:一个比较

荣格、卫礼贤与《太乙金华宗旨》

第四辑 汉学研究杂论

“汉学”和“汉学主义”刍议

一、“汉学”与“中国学”之争

二、“汉学”与“汉学主义”

谁造就了“史密斯热”? ——就《中国人的特性》与诸学者商榷

一个有悖史实的生造“衍指符号” ——就《帝国的话语政治》中“夷/barbarian”的解读与刘禾商榷

一、问题的缘起

二、一个所谓的“衍指符号”所引发的长篇大论

三、“夷”:一个表示低劣性的文化符号

四、概念递嬗的历史因素

语言与思辨 ——西方思想家和汉学家对汉语结构的早期思考

一、“神秘”的汉语:一个历经三个世纪的悖论

二、洪堡论“汉语精神”:不追求语法上的精确概念

三、模糊和悖谬Vs.抽象和纯粹

四、新时代的中国回应:欧化文法旨在精密

五、翻译与新文体:用外语革新汉语

文学话语与历史意识是2015年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方维规。

得书感谢您对《文学话语与历史意识》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汉语新文学与澳门文学 电子书
本书从整个汉语文学世界的宏观角度审视澳门文学:澳门文学提供的经验及其文学书写是独特的文学存在,澳门文学组织及其媒体形态为澳门文学的发展提供了优势条件,而澳门文学的特有生态为汉语文学的生息与发展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本。本书在全世界汉语文学的总体框架中,讨论澳门文学应有怎样的定位,并在汉语新文学发展的整体水准中确认澳门文学的独特价值,对于澳门文学的价值认知具有开拓性的意义。
文学与大众文化导论 电子书
本书旨在帮助读者确立健全的文学观与大众文化观,获得看待文学与大众文化问题的视角、方法和价值立场。通过“鉴赏式分析”和“表征式分析”,深入到文学经典、文体与文学创作、审美阅读与文学鉴赏、文学阐释与文本解读、通俗小说与大众传媒、影视文化与文学、网络语言与网络文学、青春文学与视觉文化等问题之中,呈现了文学与大众文化的种种面向。
文化自信与中国外国文学话语建设: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外国文学专业委员会2017年年会论文集 电子书
本书是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外国文学专业委员会2017年学术年会暨文化自信与外国文学研究学术研讨会的成果汇编。
瀛寰回眸:在历史与现实中 电子书
本书旨在让读者的思绪跟着作者在历史与现实中回眸。
巴蜀文学与文献研究论稿 电子书
本书主要以巴蜀地区的文学与文献为主要研究对象,分为四个部分:巴蜀文学研究、巴蜀女诗人研究、巴蜀文学文献辑补和巴蜀名人年谱整理。本书避开了学界对唐、宋巴蜀文学研究的热点,将研究重点集中于晚唐五代和明清时期的巴蜀地区,不仅研究巴蜀地区有名的作家、作品和诗文流派等,对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以及巴蜀地区的才女作家,也给予了较多关注和系统研究,同时对相关巴蜀文献进行了辑补和整理,填补了相关领域的研究空白,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