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演进中的中国民族话语

历史演进中的中国民族话语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本书收录的是作者自2016年来发表的有关“民族话语”的主题论文。

内容简介

本书对现行的“民族”理论和话语体系进行了分析,讨论中华文明传统具有非无神论的世俗性,这是中华文明与当代其他主要文明体系之间的主要区别,由此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文化价值观、社会伦理和群体认同结构,同时试图说明西方的“民族主义”理念为什么不可能产生于中国的土壤。

作者简介

作者马戎,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社会学人类学所教授,国家行政学院、武汉大学、南开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宁夏大学、新疆大学等十几所大学客座或兼职教授。1968~1973年在内蒙古东乌珠穆沁旗插队。l973~1976年在内蒙古农牧学院农机系学习。1979~1982年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研究生。1984年、l987年先后获得美国布朗大学社会学硕士、博士学位。1987年到北京大学任教。1990~1991年为美国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博士后。1997年、2000年和2006年先后为日本国立民族学博物馆客座研究员、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和美国杜克大学客座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民族问题、教育问题、贫困问题、人口迁移与城市化问题等。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导言

一 语言文字是人类群体文化的表现形式

二 中华文明不仅包括中原文化,也包括周边少数族群文化

三 鸦片战争后西方文化在中国和东亚其他国家占据主导地位

四 “学生”能否超过“先生”

五 对近代中国“话语转型”的再认识

六 自西方引入中国的“民族”(nation)概念

七 同样引自西方的“族群”(ethnic group)概念

八 关于这本文集

九 结束语

上编 民族话语的历史演进

重构中国的民族话语体系

一 “实事求是”是社会科学研究的灵魂

二 从自身经历和实地调研中感受中国的民族关系

三 从基层社会调研的实际感受出发,反思现有民族理论和政策

四 在20世纪80年代后的中国,“民族话语”已经取代了50年代的“阶级话语”

五 中国民族政策在未来的两种走向

六 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重新构建关于“民族”的话语体系

七 用现代公民国家和法治社会的思路处理国内民族问题

八 坚持反对“大汉族主义”

九 对今后如何调整我国民族关系必须有前瞻性方向的思考

结束语

中华文明的基本特质

一 中华文明体系的世俗性

二 中华文明追求的最高境界是“天道”而不是宗教情怀或个人主义

三 中华文明共同体的内部凝聚力、地区多样化和对外来文化的罕见包容度

四 中华文明开展跨文化交流的核心理念是“和而不同”和“有教无类”

五 中华文明的群体认同核心是“天道”而不是西方文明的“民族主义”

结束语

中华文明共同体的结构及演变

一 中华文明共同体得以孕育和生存的地理环境

二 中华文明共同体发展中的多源性与内部融合机制

三 中华文明共同体在发展过程中形成兼有立体层级和平面板块的整体性结构

四 中华文明共同体的“内”与“外”

五 东亚大陆上的两大主要经济区:农耕区域与游牧区域

六 区域性经济形态与语言文字体系

七 现代民族国家框架下的“政治认同”与“文化认同”

中国文化与政治交往史中的“蛮夷”“入主中原”

一 元代的体制承袭与文化变迁

二 清代的体制承袭与文化变迁

三 清代的“夷夏之辨”:《大义觉迷录》与太平天国

四 清初建立的“多元化天下”及其历史性转变

五 跨文化交流中的化“外”为“内”

西方冲击下中国的话语转变、认同调整与国家重构

一 近代中国被迫接受西方的观念逻辑、表述话语和行为规则

二 19世纪西文与中文词语的互译

三 日文词语成为中国引进西方话语体系的重要媒介

四 因“夷”字不同译法而引发的冲突和战争

五 “种族”“民族”等词的引入

结束语

鸦片战争后新观念的进入与中国话语体系的转型

一 中华文化传统中的“国”与“天下”

二 来自西方的“民族”概念和“民族主义”思潮

三 如何称呼中国历史上具有不同族源、不同文化特征的群体

四 “五族共和”与“中华民族”

六 中国历史进程中“文化主义”与“民族主义”并行的“复线”理论

七 “民族”与“国族”

结束语

如何认识“跨境民族”

一 “跨境民族”已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二 中国有多少“跨境民族”?它们有什么特点?

三 “跨境民族”这一概念的基础是“民族”概念

四 “民族”概念在西方的出现与其初始涵义

五 “民族”概念从西方国家向其他地区传播后产生的变异

六 “族群”概念的产生及其与“民族”的区别

七 从“族群的‘民族’模式”中衍生出“跨境民族”

八 1949年后中国的“民族识别”和“民族”构建

九 “跨境民族”如何翻译?

十 境外相应国家对中国提出“跨境民族”的反应

十一 建议国内今后慎用甚至弃用“跨境民族”的提法

历史学与中国民族史研究

传统文化承载者的世纪变迁

一 我的西藏研究

二 李健的论文选题:唐卡艺人的历史变迁

三 旦正才旦的论文选题:青海民间撒拉语、藏语的学习模式演变

结束语

中国应加强对苏联解体过程中民族因素的研究

一 苏联/俄罗斯是我们开展民族问题比较研究的重要参照系

二 西方学者对苏联解体过程中民族因素的研究

三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学者对民族理论、制度和政策的反思

四 中国学者对苏联/俄罗斯民族问题的研究

五 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开展苏联/俄罗斯民族问题研究

结束语

从犹太人到以色列国的历史启示

一 “族群-民族”连续统

二 犹太人如何从族群演变成为一个“民族”

三 以色列的阿拉伯人

讨论

下编 民族经济社会发展与变迁

费孝通先生的民族问题研究

一 燕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的学生时代

二 1935年大瑶山调查

三 马林诺斯基如何看待江村研究

四 “魁阁”时期

五 1939年关于“中华民族是一个”的讨论

六 20世纪50年代的“民族识别”工作及1980年费先生对此的回顾

七 1980年代的“行行重行行”

八 1989年发表《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

九 1990年代费先生再谈“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十 中央政府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肯定

十一 结语

汉语的功能转型、语言学习与内地办学

一 我国西部地区发展的核心问题是人口素质和人才队伍

二 社会生活和教育机制中的语言工具与知识体系

三 汉语文的历史演变和功能转型

四 语言学习与内地办学

五 讨论

汉语学习与中国少数族群的现代化

一 中国的现代化必须以工业文明的现代教育为基础

二 我国不同地区在现代教育发展方面的“梯度”差异

三 语言差异对不同地区教育发展的影响

四 各种文字出版物能够向读者提供的知识体系

五 现代学校教育必须考虑就业市场的专业人才需求

六 中国各行业就业劳动力结构的变化趋势

七 继续加强现代知识体系维吾尔文版本的翻译工作

八 汉语学习和双语教育是维吾尔族参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渠道

少数族群精英如何参与现代民族国家的构建

一 中国历史上的“天下帝国”传统

二 从传统的“天下帝国”向现代“民族国家”的艰难转型

三 民国时期的少数民族精英

四 常宝的《漂泊的精英》

结束语

“圆梦中华”,56个民族一个都不能少

坚持民族平等和良性互动,建设各民族多元一体的和谐社区

培养掌握“一带一路”相关国家语言和研究各国社会、经济、文化现状与发展趋势的人才

一 语言人才的培养是推行“一带一路”倡议的基础条件

二 我国外交人员的语言专业、知识结构和工作能力必须适应当前我国外交工作和“一带一路”倡议的客观需要

三 我国的中亚、南亚、东南亚、非洲、中东、拉丁美洲研究亟待加强

结束语

关于藏区和新疆加强双语教育和提高整体教学质量的思考

一 在推行双语教育过程中如何处理少数民族语言文化传承与汉语学习之间的矛盾及解决思路

二 将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研究真正纳入主流社会

三 通过“内地办学”和交流培训推动东西部教育均衡发展

四 实施激励政策稳定边疆民族地区教师队伍

五 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应跳出传统思维定式

研究新形势下中国边疆地区的民族关系问题

一 在西部地区组织开展广泛深入的基层社区田野调查

二 对国内各地区民族关系的历史演变进程开展文献档案分析和口述史调查

三 对其他国家在民族关系、民族制度与政策方面的理论探讨与社会实践中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进行分析与借鉴

四 在研究与讨论中要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历史演进中的中国民族话语是2019年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作者马戎。

得书感谢您对《历史演进中的中国民族话语》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脉延的人文:历史中的问题和意义 电子书
历史学者杨国强思考历史的文章结集。
萨本栋传:民族危机中的大学校长 电子书
本书为再版,记载了一位大学校长、教师与他一生所追求的科学事业的动人故事。扮六章,从名门之秀、盛誉清华、执掌厦大、治学之道、治校方略、进中研院等全方位记叙萨本栋。另有萨本栋年谱、萨本栋主要论著和论文等重要资料的附录。
中国少数民族孝文化研究 电子书
挖掘孝文化中蕴含的合理因素,使其在慰籍心灵、整饬社风等方面扬己之长,对于完善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建设和谐人际关系具有不可或缺的积极作用。
中国历史文选 电子书
本书以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又称“小学”)内容统领全书,根据当下历史学科教育教学特点,在选篇方面涵盖全面,如在全国首次选入“小学”篇章,首次遍选四书五经,选入佛经、道藏,精选白文,并首创实习系列等,切合历史教学与研究的需求,有利于学生了解更多史书,拓展史学眼界,提高学习效果,奠定历史研究的基础。
权力的生成:香港市区重建的民族志(田野中国) 电子书
在中国人类学学界里,这是一部建立在长时间田野作业基础上的有关香港社会的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