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流而上:转型期农村籍大学生的身份认同

逆流而上:转型期农村籍大学生的身份认同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转型期农村籍大学生的身份认同研究,关注社会适应和文化建构。

内容简介

《逆流而上:转型期农村籍大学生的身份认同》基于一项对来自农村贫困家庭的32名大学生的取样研究,调研转型期农村籍大学生的社会适应与身份认同这一重大社会问题。参考社会身份的协商机制,遵循文化建构的阶层身份研究进路,同时以资本、场域和惯习的概念分析农村籍大学生的社会适应与身份认同。本书特点如下:1.将研究背景定位在我国转型时期社会阶层分化的宏观背景之下,同时紧扣国家大力推进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向农村贫困地区倾斜的政策,致力于深描“寒门贵子”的成长之路。2.对形塑东西方弱势阶层大学生的理论流派和实证研究有全面的综述与分析。3.用中国的故事回应与完善西方经典理论。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前言

第一章 研究理论与研究基础

第一节 历史回顾与理论框架

一、概念界定

二、文献回顾

三、理论框架

第二节 本书设计与资料收集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方法

三、实地调查

四、效度与伦理

第三节 资料整理与行文安排

第二章 社会流动与高等教育

第一节 我国转型时期的社会阶层结构、流动和话语转变

第二节 转型时期的农村籍大学生

第三章 阶层经历:场域与惯习的分析

第一节 转型时期精英大学情境的审视与分析

一、何谓精英大学?

二、大学的政策如何影响农村籍大学生?

三、场域概念下的审视与分析

第二节 相似的阶层经历

一、权力场中的际遇

二、文化场中的际遇

三、小结

第三节 不同的情感回应

一、达成的阶层身份转换者:“荣耀”与“羞耻”

二、矛盾的阶层身份转换者:“寻常”与“骄傲”

三、模糊的阶层身份转换者:“压力”与“沉重”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行动:资本的累积与惯习的改变

第一节 达成的阶层身份转换者:学业至上

一、文化资本的积累

二、社会资本的积累

三、惯习的改变

第二节 矛盾的阶层身份转换者:能力至上

一、文化资本的积累

二、社会资本的积累

三、惯习的改变

第三节 模糊的阶层身份转换者:走出校园的“打工者”

一、文化资本的积累

二、社会资本的积累

三、符号资本的获得

四、惯习的改变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阶层身份的协商

第一节 达成的转换

一、新场域的威胁

二、协商阶层身份的新锚点

三、重新确认阶层身份

第二节 矛盾的转换

一、新场域的威胁

二、阶层身份协商的新锚点

三、重新确认阶层身份

第三节 模糊的转换

一、新场域的威胁

二、阶层身份协商的新锚点

三、重新确认阶层身份

第四节 “农村人”与阶层身份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结论

第一节 本书的局限与反思

一、对研究者身为研究工具的再反思

二、实地调查:阶层的隐形伤害与研究推进的困难

三、论文撰写:渐变图谱中的模糊边界

第二节 总结和发现

第三节 启示

一、理论贡献

二、实践启示

三、政策建议

第四节 展望

附录一 受访者招募书

附录二 知情同意书

附录三 访谈工具

附录四 受访者信息与代码表

参考文献

逆流而上:转型期农村籍大学生的身份认同是2019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廖青。

得书感谢您对《逆流而上:转型期农村籍大学生的身份认同》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她”字的文化史:女性新代词的发明与认同研究 电子书
这是一部严谨又不失趣味的新史学作品,通过考证“她”字从诞生到地位确立的历史,探讨了语言文字与社会文化之间紧密的关联性。
中日汉籍关系论考(中日文化交流史) 电子书
本书通过剖析中日汉籍交流的生动实例,探明“书籍之路”的内涵与外延,考察汉籍传播异国他乡的途径与方式。
中国农村的媒介使用与社会变迁 电子书
本书分析了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各种媒介技术对农村生活的深刻影响。作者和研究团队横跨十余省,访谈了200余名在农村生活的人,他们的年龄从18岁到80岁,包括农民企业家、农民工、农村教师、农村大学生、农村干部等。本书通过三种媒介使用:信息传播媒介,交通媒介,广泛意义上使双方发生关系的人和事物,揭示了媒介技术对农村经济生产、社会交往、文化习俗、权利意识和价值观念的重塑,记录了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农村
中国农村留守人口:反思发展主义的视角 电子书
部分学者、政府部门和民间力量已经开始关注农村留守人口问题、农村教育问题,相关的研究成果也正在积累。本书汇集了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举办的“农村留守人口、农村教育:反思发展主义的视角”研讨会的研究论文16篇,共分为流动与留守、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四个部分,可为从事农村留守人口研究的机构和个人提供第一手的资料和学术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