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社会学新探:一个学科框架与知识体系的构建

法社会学新探:一个学科框架与知识体系的构建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研究深入,视野广泛,一部难得的法社会学力作。

内容简介

书中若干部分内容分别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学术界》等核心期刊上,获得广泛的关注和好评。

作者简介

作者何珊君,女,浙江宁波人。资深律师。曾分别在浙江、广东执业多年。法学博士。现任教于中国政法大学,主要研究理论社会学及其应用法社会学。出版的主要著作有:《拿起法律武器》(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并在国内外刊物发表论文近10篇。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前言

第一章 法社会学的概况与学科建设的意义

第一节 法社会学研究概况

一、西方法社会学概况

二、中国法社会学概况

第二节 法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

一、法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二、法社会学的研究范围

第三节 法社会学研究与学科建设在中国的意义

一、开展法社会学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二、开展法社会学学科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第二章 法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第一节 几种传统方法论

一、两大方法论之争

二、三大传统的研究范式

第二节 当代法社会学研究的部门方法论

第三节 法社会学研究方法的普适性与特殊性

一、总体原则与普遍要求

二、法社会学研究方法的特殊性

三、探索一种新颖的法社会学研究方法的努力

第三章 西方主要的法社会学家及其理论

第一节 古典法社会学思想家

一、孟德斯鸠(Montesquieu,1689—1755):法的精神

二、萨维尼(Savigny,1779—1861):民族精神与法的有机联系

三、耶林(Rudolf von Jhering,1818—1892):法律与社会利益

四、涂尔干(Emile Durkheim,1857—1917):社会类型与法

五、马克斯·韦伯(Max Weber,1864—1920):法律的理性化

第二节 近代法社会学家及其理论

一、埃利希(Eugen Ehrlich,1862—1922):活法理论

二、霍姆斯(Olive W. Holmes,1841—1935):法律实用主义

三、本杰明·卡多佐(Benjamin N. Cardozo,1870—1938):法官造法

四、庞德(Roscoe Pound,1870—1964):社会学法理学

五、卢埃林和弗兰克(Karl Llewellyn,1892—1962;Jerome Frank,1889—1957):行动中的法

第三节 当代法社会学家及其理论

一、布莱克(Donald Black,1941—至今):纯粹法社会学

二、塞尔兹尼克(Philip Selznick,1919—2010)

三、弗里德曼(Lawrence M. Friedman,1930—至今)

四、卢曼(Niklas Luhmann,1927—1998)

第四章 法律的社会基础

第一节 法律的社会起源

一、社会生活中的法律

二、社会变迁与法律进化

三、社会秩序与法律规则

第二节 法律的物质基础

一、地理、生态、气候、人口等自然资源基础

二、经济、科技结构与发展水平

三、制度设置、民族性格等社会资源基础

第三节 法律的精神基础

一、作为实践理性的法律

二、作为社会控制工具的法律

三、作为文化的法律

第五章 法律与社会的基本关系

第一节 法与社会结构

一、昂格尔的观点

二、弗里德曼的想象

三、法与社会结构的关系分析

第二节 法与社会变迁

一、莎琳·L.罗奇·安陆(Sharyn L.Roach Anleu)的思考

二、弗里德曼的观点

三、法与社会变迁的关系研究

第三节 法与现代化

一、什么是现代化

二、川岛武宜的研究

三、法与现代化的研究难题

第六章 法律规范的社会存在形式

第一节 制定法与民俗习惯

一、国家法与民间法的提法

二、制定法与民俗习惯的利弊及相互关系

第二节 “活法”与行动中的法

一、“活法”

二、行动中的法

第三节 压制型法、自治型法与回应型法

一、压制型法

二、自治型法

三、回应型法

第七章 立法的社会学观察

第一节 立法的首要条件

一、中国的立法现状与经典作家的论述

二、满足首要条件的重要性

三、对立法基本条件的考察

第二节 立法者的素质

一、经典作家的观点

二、中国的现状

三、立法者素质的考察

第三节 立法的艺术与技巧

一、传统法律的继承与创新

二、法律的移植与适应性

三、现实生活的经验总结与反馈

第八章 法律意识研究

第一节 川岛武宜的观点

第二节 帕特里夏·尤伊克、苏珊·S.西尔贝的总结

一、法律意识研究概述

二、文化分析方法

三、三种法律意识类型

第三节 伊·亚·伊林的论证

一、伊林对法律意识的理解与规范法律意识@@@

二、伊林的法律意识三大公理

三、法律意识的实质

四、如何对法律意识进行考察?

第九章 法律文化研究

第一节 法律文化概述

一、法律文化研究的基本概况

二、托马斯·莱塞尔的解释

三、戴维·奈尔肯的观点

第二节 弗里德曼的理论评析

一、《法律制度》中的理论

二、《选择的共和国》中的理论

第三节 劳伦·本顿的研究

一、研究的焦点

二、本顿的总结

三、法文化研究的基本进路

第十章 法律制度研究

第一节 法律制度的总体描述

一、法律制度的架构与功能

二、法律制度与社会交往权力

三、对法律制度的社会学考察

第二节 法律机构与权威扩散

一、法律机构的有限权威与权威扩散的民主价值

二、法律程序与公众参与的民主价值

第十一章 法律角色的社会学分析

第一节 柯特威尔的观点

一、法律职业与律师角色研究

二、法院与法官角色研究

三、警察组织与警察角色研究

四、柯特威尔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二节 文化分析范式:中国当下刑辩律师角色研究

一、律师权利与司法公权力的不同哲学底蕴

二、嵌入在刑辩律师执业过程中的中国语境

三、启示

第三节 角色研究的一般理论

一、角色与组织的关联研究

二、角色的内部和外部研究

三、角色的混合研究

第十二章 法社会学研究方法的新拓展

第一节 微观法社会学研究的特色

一、现象学的尝试

二、常人方法论与符号论的普遍使用

三、戈夫曼拟剧理论的重要作用

四、布莱克的创新:案件结构指标化

第二节 宏观法社会学研究的多元化

一、批判主义

二、女性主义

三、全球化

四、法律自创生理论

第三节 未来法社会学研究范式的四大特征

一、理论与方法的融合

二、宏观与微观的穿梭

三、静态与动态的统一

四、以问题为结点的跨学科研究范式

第四节 结语

参考文献

(一)中文书目

(二)中文论文

(三)英文书目

(四) 外文论文

后记

法社会学新探:一个学科框架与知识体系的构建是2014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何珊君。

得书感谢您对《法社会学新探:一个学科框架与知识体系的构建》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知识产权与市场竞争研究(第6辑) 电子书
武汉大学出版《知识产权与市场竞争研究》,中国首本知竞领域学术刊物,旨在提供权威交流平台。
经济法教程 电子书
本书根据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制定的“经济法”教学大纲的要求编写而成。主要内容包括导论、企业法律制度、市场行为规制法律制度、宏观调控法律制度、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律制度、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法律制度、经济犯罪的处罚与经济纠纷的解决。本书内容新颖,反映了经济法立法和学科研究的**新情况;体系科学,适合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学习;难易程度适中,每节均附有思考练习题,便于学生把握学习的重点。本书可以作为高等院校经济管
经济法基础 电子书
8章全面解读税收法律制度、劳动合同、社保等。
读懂数据安全法:关键要点与释义精讲 电子书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团队作品,聚焦数据安全风险隐患,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
药品知识产权以案说法 电子书
以六个部分详细阐释药品知识产权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