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与建构:中国近代史及科技史新探(学科、知识与近代中国研究书系)

真实与建构:中国近代史及科技史新探(学科、知识与近代中国研究书系)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以开阔的跨学科取径为讨论中国近代史的重要问题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内容简介

在具体研究过程中整合了科学技术史与环境史的方法,融入历史编纂学的角度,以期超越传统史学研究的范畴。通过这种方式,本书也尝试从“个人”“集体”或“专业的”“国家的”层面,对确立“历史真实”与身份定位所必需的建构性叙事间的复杂关系提供新见解。由此,科学技术及其应用与普及不仅是历史研究的重要对象,讨论这些问题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和历史编纂学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一些功能。

作者简介

作者阿梅龙,德国法兰克福大学文化与语言系汉学教授,柏林自由大学哲学博士。主要研究领域是明清以降的中国文化史和科技史。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编辑说明

自序

黄河研究

19世纪后期山东黄河流域的环境动态

“黄河”在德国

科学史与科学史学史

炼丹术与“中国科学”传统的建构

重与力:晚清中国对西方力学的接纳

命名物理学:晚清勾画一种近代科学领域轮廓的努力

望远镜与西方光学在中国

现代化国家的新地图:西方制图知识及其在19至20世纪中国的应用

对中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科学术语问题的观察

中国的科学与技术史学

“科学”及其本土化——以民国为视角

西学东渐与近代中国历史实践

晚清百科全书、《新学备纂》及其与科举制度的关系

国债概念的接受和中国早期发行的国内公债

晚清科举制度与西学东渐

论借用的进程:东亚的“福利”和“文化遗产”

德国汉学

德国汉学:起源、历史演变和现状

一个旅行的理论与挑战

参考文献

索引

真实与建构:中国近代史及科技史新探(学科、知识与近代中国研究书系)是2019年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作者[德] 阿梅龙。

得书感谢您对《真实与建构:中国近代史及科技史新探(学科、知识与近代中国研究书系)》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权力与媒介:近代中国的政治与传播 电子书
通过历史的视角来审视近代中国媒介与权力关系的变迁。
孙中山与近代中国社会论集 电子书
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时,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孙中山研究所精选了本所及本院同人写的文章汇编成论文集。孙中山研究历来是该院的优长学科,曾涌现李时岳、张磊、黄彦、刘望龄等一批享誉学界的著名专家,出版过多本专著。这本论文集对孙中山先生进行了多面相的揭示与研究;对清末民初的其他一些历史人物如袁世凯、陆征祥等也有专文论述。论文均言之成理,颇有见地,值得一读。
重塑中华:近代中国“中华民族”观念研究 电子书
政治思想史和社会文化史结合的上乘之作,全面呈现“中华民族”这一重要观念的历史之旅,深刻揭示近代中国的民族认同与国家命运。
近代中国文化转型研究导论 电子书
中国是世界上少有的拥有四五千年连续不断的文明发展史的国家,文化积累之丰富,传统价值观念之持久稳定,都是世界文明史上少见的。本书研究近代文化转型,即自晚清以来中国文化从中古的、与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相适应的文化,转变到近现代的、与基于人民自治的民主制度相适应的现代文化,这个过程至今仍在继续。书中比较清晰地描绘出近代文化转型的基本轨迹,揭示出此次转型的外在条件及其内在机制,具有较高学术价值。
近代中国“科学”概念的生成与歧变(1896~1919) 电子书
本成果寻绎了19世纪末来自日本的汉语借词“科学”由外而内地生成中国“科学”概念的全过程,揭示一路走来,“科学”泛化为信仰的缘由。探求近代中国的学术转型与社会变革之间发生的复杂深刻的纠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