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本书告诉你如何避免互联网左右我们的意识。
内容简介
距马歇尔·麦克卢汉提出“媒介即讯息”的观点,已近半个世纪。其间,数字技术勾住了我们的思想,让我们难以抗拒。自我对无限力量的渴望侵占了灵魂对无限的追求。此时,互联网和社交媒介步入我们的心灵,填补我们深层的需求——我们对交流、知识和创新,甚至亲密和性的需求。
如果不深深扎根于诸如此类的人的品性——靠经验和内在探索确立的品性,我们就会变得脆弱,我们的思想和脆弱的身份就可能会被外包给数字技术。
作者简介
作者伊沃·夸蒂罗利,意大利媒介批评家、布达佩斯俱乐部(前身是罗马俱乐部)科学委员会委员。他文理兼通,既是编程人,又批判技术;既是出版家,又是学者。主要著作有《被数字分裂的自我》和《为什么要退出脸书》(Facebook Logout:Experiences and Reasons to Leave it)。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深圳大学传播学院媒介环境学译丛编委会
总序
序
译者前言
谢词
绪论
第一章 从技术的意识到意识的技术
第一节 技术的极限
第二节 凡不能计算者皆不真实
第三节 早期互联网的前景
第四节 从信息处理到意识处理
第五节 一切都进了数字粉碎机
第六节 技术不可挑战
第七节 技术利用我们
第八节 用字节喂养心灵
第九节 不朽的心灵
第十节 凭借技术的内假体和截除机制
第十一节 超越心灵
第十二节 信念与信息技术的脆弱性
第二章 “不过是一种工具”
第一节 技术不可质疑
第二节 用身体去学习
第三节 技术“影响”我们
第四节 技术是生死攸关的大问题
第五节 二进制与内在二元性
第六节 用心脏去体认
第七节 我们与工具同一:从黑猩猩到晶片
第八节 重新连接心流
第九节 从旁观者到见证人
第十节 心理空洞与技术填料
第十一节 无形无象的纯思维
第十一节 心灵成长的工具
第十三节 心灵本身就是一种媒介
第十四节 信息技术削弱了我们在场的感觉
第三章 信息技术之根
第一节 强烈的生产欲望
第二节 信息技术由《圣经》启动
第三节 技术回归失去的完美
第四节 矛盾的讯息使心灵短路
第五节 失宠于上帝的孩子
第六节 心理防卫
第七节 作为终极救星的技术
第八节 心灵的本质
第九节 概念碎片与固守心灵的技术因子
第十节 不朽的探求
第十一节 复制、改进和创新思想
第四章 现实的数字化
第一节 数据为王
第二节 领地的数字化
第三节 增强现实
第四节 心灵是首要的虚拟现实工具
第五节 生物学的数字化
第六节 现实的比拟模型
第七节 我们的数字神经系统
第八节 程序编制
第九节 像软件那样思维
第十节 将一切人生事件数字化
第五章 亲密行为与性行为
第一节 爱欲与社会的性化
第二节 网络性爱
第三节 诱惑转换和关系转换
第四节 手淫与性玩具
第五节 性玩具
第六节 高潮2.0
第七节 网络处女
第八节 性别问题和消失中的男性
第九节 早期的色情接触
第十节 欲望
第十一节 作为密宗道的网络性爱
第六章 商品化与货币化
第一节 替代真实
第二节 玩弄感情
第三节 信息市场
第四节 美丽新世界
第五节 解构意识与伦理
第六节 走向真相的否定
第七章 政治、参与和控制
第一节 我们心灵的主宰
第二节 政府
第三节 广告与注意力
第四节 谷歌
第五节 维基解密
第六节 深入我们的数字面具
第七节 从交往的人群识别人的身份
第八节 互联网给我们赋能吗?
第九节 虚幻的参与
第十节 懒人行动主义
第十一节 瑜伽极客
第八章 聚集:社交网络的兴起
第一节 弃世孤独
第二节 内在的连接需求与脸书
第三节 供他人看到的经验
第四节 同感
第五节 虚幻的接触
第九章 数字儿童
第一节 童年的身心发展
第二节 被剥夺的童年
第三节 计算机用于教学
第四节 导师的缺乏
第五节 技术用作对社会恐惧的回应
第六节 连线的儿童
第七节 不眠的儿童
第十章 书面文化与分析性头脑
第一节 分析技能与批判技能
第二节 通过电子书获取新的文化素养吗?
第三节 阅读的“技术”
第四节 数字写作
第五节 交流与意识转换
第十一章 在信息流中迷失
第一节 要注意激励和上瘾机制!
第二节 当下注意它,永远注意它
第三节 新就是酷
第四节 即时满足
第五节 与即时满足相关的神经变化
第六节 接受虚空与尤里卡效应
第七节 越来越快,却仅为表象而已
第八节 进入信息回路
第九节 技术更新与沉默的权利
第十节 多任务处理造成干扰
第十一节 无历史,无叙事,无过往
第十二节 数字记忆与人的记忆
第十三节 上瘾
第十四节 对感觉与上瘾的知觉
第十二章 被数字分裂的自我
第一节 注意力
第二节 自我的建构
第三节 作为心理发展隐喻的技术开发
第四节 数百万计的MP3与缺失的“我的个性”
第五节 对机器的依恋
第六节 镜像需要
第七节 母亲的喂食与父亲的限制背景
第八节 沙塔崩解:走向精神分裂
第九节 他者作为意象
第十节 与身体分离
第十一节 分裂状态是一种本体状态
第十二节 眼睛、耳朵和全球部落主义
第十三节 作为媒介的心灵
第十四节 无身份
第十三章 知识的处理
第一节 客观性君临一切
第二节 内外知识的结合
第三节 不知
第四节 语词是仅次于静默的选择
第五节 我们靠大脑认知吗?
第六节 将思维外化
第十四章 登天
第一节 创生寰宇意识
第二节 作为自我维持力的技术
第三节 超越“我”的信息技术:用技术解除我们与自己的联系
第四节 此时此地
第五节 虔诚地消失在技术中
第六节 不朽的心灵
第七节 凭借技术的精神力量
第八节 我们是机器吗?
第九节 创建心灵世界的意志
第十五章 心灵导师不怕蛇毒
第一节 逃出回环圈
第二节 屏幕媒介与冥想的比较
冥想/看屏幕前
冥想/看屏幕开始之初
冥想/看屏幕期间
冥想/看屏幕之后
第三节 冥想
第四节 信息技术基本上是反冥想的
第五节 通过技术创建另一个虚幻世界
附录 信息技术巨人及其驱力
查尔斯·巴贝奇
阿达·拉夫莱斯
约翰·冯·诺依曼
诺伯特·维纳
艾伦·图灵
艾尔·戈尔
斯图尔特·布兰德
凯文·凯利
比尔·盖茨
史蒂夫·乔布斯
退入心灵
参考文献
人名和术语对照表
译后记
被数字分裂的自我是2021年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作者[意大利] 伊沃·夸蒂罗利。
得书感谢您对《被数字分裂的自我》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