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本书是“大学素质教育通识课系列教材”之一,是作者同名课程的讲稿。
内容简介
全书共分十五讲,主要内容包括哲学与爱智、人与世界、感性与理性、标准与选择、思维与存在、存在与表征、理念与境界等。
作者简介
作者孙正聿,哲学博士,吉林大学资深教授,全国政协委员,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哲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主任。先后出版《理论思维的前提批判》(1992)、《崇高的位置》(1997)、《哲学通论》(1998)、《马克思辩证法理论的当代反思》(2孙正聿,1946年11月生。哲学博士,吉林大学资深教授,全国政协委员,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哲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主任。先后出版《理论思维的前提批判》(1992)、《崇高的位置》(1997)、《哲学通论》(1998)、《马克思辩证法理论的当代反思》(2002)、《思想中的时代》(2004)和《孙正聿哲学文集》(2007)等著作。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001,2005)、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995,1998,2006)、国家图书奖提名奖(1999)和中华优秀出版物提名奖(2009)。2000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2003年获首届国家级教学名师奖,2010年获首届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提名奖。所著《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入选2010洋《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名家通识讲座书系》编审委员会
《名家通识讲座书系》总序
第一讲 哲学与爱智
一 追问哲学
二 爱智的大智慧
三 爱智的激情
第二讲 熟知与真知
一 把简单变复杂
二 由名称到概念
三 反思的智慧
四 创新的智慧
第三讲 人与世界
一 世界观与观世界
二 自在世界与世界图景
三 人类把握世界的基本方式
四 常识的、科学的和哲学的世界图景
第四讲 生存与生活
一 生命活动的两种基本方式
二 人类活动的两个尺度
三 人的生活活动与人的生活世界
四 人的生活活动与人类存在的矛盾性
第五讲 主体与客体
一 “我”与主客体关系
二 “中介”与主客体关系
三 “主体际”与主客体关系
四 主体的自我意识
第六讲 感性与理性
一 感性的存在与理性的存在
二 表象的存在与概念的存在
三 表象与思想的矛盾运动
四 思维的“至上性”与“非至上性”
五 经验论与唯理论的派别冲突
第七讲 小我与大我
一 “我”的自我意识
二 “我”与社会
三 “我”与历史
四 “我”的独立性与依附性
五 “我到底要什么”与“我们到底要什么”
第八讲 理想与现实
一 超越性的存在
二 需要的层次
三 马克思的社会理想
第九讲 标准与选择
一 生活的根据
二 从层级到顺序
三 当代社会思潮中的标准与选择
第十讲 历史与文化
一 文化的历史与历史性的文化
二 语言在历史和文化中的作用
三 人的文化世界与人的历史发展
第十一讲 思维与存在
一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二 思维和存在与精神和物质
三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与思维和存在的问题
四 哲学史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五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与哲学的派别冲突
第十二讲 思想与反思
一 构成思想与反思思想
二 思想的反思与反思的思维
三 反思思想与思想的前提批判
第十三讲 存在与本体
一 对“本体”和“本体论”的概念解析
二 本体论的三重内涵
三 本体论与人的安身立命之本
四 本体论的现代革命
第十四讲 存在与表征
一 表述、表达与表征
二 表征存在意义的哲学
三 本体的追求与崇高的表征
第十五讲 理念与境界
一 哲学理念与哲学智慧
二 哲学理念与哲学境界
三 哲学境界与超越“存在主义的焦虑”
四 哲学境界与“诗意地栖居”
五 哲学境界与“人的全面发展”
《名家通识讲座书系》第一批选目(52种)
哲学修养十五讲(名家通识讲座书系)是2004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孙正聿。
得书感谢您对《哲学修养十五讲(名家通识讲座书系)》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