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南传佛教高峰论坛文集

首届南传佛教高峰论坛文集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首届南传佛教高峰论坛学术研讨成果集-促进和平与交流

内容简介

本论文集汇集参加首届南传佛教高峰论坛的国内外学术界南传佛教研究的专家学者、政界、教界的学术研讨成果,以“慈悲济世,和平共荣”为主题,围绕南传佛教与国际和平、南传佛教与文化交流、南传佛教与环境保护、南传佛教黄金纽带的传承与弘扬等议题展开研讨。以期增进中国与南亚东南亚国家南传佛教界、学术界的交流,共同探讨佛教在促进国际和平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为促进国际和国内南传佛教健康发展,推动世界文明互鉴与和平发展做出了新的贡献。

章节目录

封面

书名页

版权页

《首届南传佛教高峰论坛论文集》编委会

前言

序言一

序言二 在首届南传佛教高峰论坛上的致辞

序言三 “南传佛教高峰论坛”开幕式致辞

序言四 在南传佛教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致辞

序言五 在首届南传佛教高峰论坛上的致辞

序言六 在“首届南传佛教高峰论坛”上的致辞

目录

第一编 国际视野下的南传佛教

佛教与世界

南传佛教源流与特色

一 何谓上座部佛教

二 上座部佛教源流

三 上座部佛教的特色

四 结语

试论南传佛教的区位优势与文化战略支点作用

一 南传佛教的区位优势

二 南传佛教的区位优势与“一带一路”战略的关系

三 如何发挥南传佛教区位优势的文化战略支点作用

拓展云南南传上座部佛教对外交往 助推云南对外开放

一 南传上座部佛教的特殊性

二 做好南传上座部佛教工作的重要性

三 让南传上座部佛教对外交往在促进云南对外开放中发挥更大作用

“一带一路”建设与创新云南宗教工作思考

一 树立和谐理念,构建云南宗教关系和谐新格局

二 牢固党建意识,推进党建工作和宗教工作的互动互促

三 深化发展认识,促进爱国宗教团体的可持续发展

四 加强宗教文化交流,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

五 增强文化窗口意识,改善边疆宗教性基础设施建设

对当前云南佛教院校教育布局的思考

一 云南佛教院校教育现状

二 云南佛教院校教育特点分析

三 云南佛教院校教育布局建议

第二编 南传佛教发展与文化交流

西双版纳的历史和中国西南部傣族的佛教文化

南传佛教与生态

近代中国与东南亚地区的佛教交流

一 初至南洋,广结善缘

二 随太虚大师访问团赴南洋,宣传抗日

三 于马来亚槟城讲经弘法

四 星洲弘法,创办《人间佛教》

五 慈航法师与中国佛教世界化

两位泐人祜巴

The Two Khruba Lue,Cultural Developers of the Upper Mekong

Abstract

1.Introduction

2.The Two Khruba's Biographies

3.The Two Khruba Lue on the Borders

4.Conclusion

建立中国与东盟佛教黄金纽带,促进“一带一路”建设

一 建立中国与东盟佛教黄金纽带的重要意义

二 加强中国南传佛教自身建设,提高对外交往能力

三 如何与东盟国家佛教界交往

四 建立中国与东盟佛教黄金纽带,促进“一带一路”的预计效果

南传佛教文化圈与文化交流

一 南传上座部佛教文化圈形成原因与南传上座部佛教的特点

二 南传上座部佛教的特色及其与大乘佛教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三 南传上座部佛教文化圈的形成

四 南传上座部佛教文化圈的特点

五 南传佛教与文化交往

略述上座部佛教与大乘佛教在教育方面的交流和前景

一 教育目的

二 交流与成果

三 前景

中国南传佛教与社会和谐

曼谷佛教徒与穆斯林关系研究

The Context of the Research

Muslims in Bangkok and Buddhism in the Thai Nation

Attitudes of Buddhist Monks and others on the Canals

Thai Islamaphobia

Considering the Difference with Eastern Bangkok

Conclusion

当代佛教神圣性建构的“社会机制”

一 南北传佛教信仰体系的差异

二 南北传佛教的基本信仰特征

三 私人化·个体化·社会化

四 南北传佛教中普遍神圣性的建构

上座部佛教与世界和平

第三编 南传佛教与社会发展/宗教对话

上座部佛教经典的形成

文明化工程与人类学家的议程:以西双版纳佛教为例

Introduction

Xishuangbanna and the Dai

Unorthodox Monasticism

Moral Dilemmas

Token of Pride

Conclusions

南传佛教的历史地位与现实社会意义

一 南传佛教在佛教史上的重要理论与实践价值

二 南传佛教的社会政治功能

三 南传佛教对现代化潮流的适应

佛教与缅甸的政治转型

一 佛教对缅甸政治家和民众的政治思想与政治行为的塑造

二 佛教僧侣是缅甸政治转型的强大推动力

三 佛教与缅甸政治转型的巩固

结语

南传佛教的慈善实践及探索

一 南传佛教慈善事业的社会背景

二 临沧南传佛教慈善事业的实践

三 临沧南传佛教慈善模式的探索

四 结语

“一带一路”战略与云南佛教对外交流研究

一 云南与南亚东南亚佛教文化交流的历史审视

二 佛教是云南对外文化交流的黄金纽带

三 云南南传佛教对南亚东南亚文化交流的优势地位

当代东南亚国家不同宗教群体的信仰和仪式活动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数据和研究方法

三 统计分析结果

四 结论

日本的上座部佛教研究

一 先行研究的得失

二 觉音的注释文献的思想史价值

三 上座部佛教的思想形成

四 上座部佛教与大乘佛教

五 余论

简论藏传佛教与藏族文化的关系

中国本土宗教文化对世界和平的潜在贡献

一 中国本土宗教文化模式的特点

二 中国本土宗教文化模式对世界和平的潜在作用

三 本土宗教较之西方宗教更能促进世界和平的原因

中国南传佛教的爱国主义传统及与东南亚的交流

一 中国南传佛教的爱国主义传统

贝叶文化的力量:以中缅关系为例

第四编 南传佛教与社会发展/南传佛教理论研究

生死超越的基本模式及对现实人生的启示

一 缘起

二 中国汉传佛教十二因缘图与毛够长老创制的“十二因缘轮转图”的比较

三 毛够长老“十二因缘生死轮转图”的20个法界专业问答

四 动态解读图中的箭头、解释生死轮回以及超越解脱的一般原理

五 生死超越的基本模式对现实人生的启示

中国南传上座部佛教音乐研究的两种范式

一 《贝叶礼赞——傣族南传佛教节庆仪式音乐研究》

二 《中国南传佛教音乐的人类学研究》

结语

新时期背景下中国南传佛教改革与创新刍议

一 新时期背景下中国南传佛教创新与改革的必要性:基于当前南传佛教双重“不适应性”的论析

二 中国南传佛教创新与改革:目标与方向

三 中国南传佛教渐进性改革与调适性创新:方法与实践

结语

云南少数民族宗教文化与现代生态文明建设

一 云南少数民族宗教文化的生态结构

二 云南少数民族宗教文化的生态法则

三 云南少数民族宗教文化的生态借鉴

佛传在中国南传佛教中的重要地位及其现代意义

前言

一 中国南传佛传典籍的主要内容

二 中国南传佛传的主要表现形式

三 中国南传佛传与当代佛传热的融合

浅析南传佛教建筑的中国化

一 我国南传佛教基本概况

二 我国南传佛教建筑中的中国元素

三 结论

试析南传上座部佛教与傣族社会的融合

一 南传上座部佛教适应傣族社会组织制度

二 南传上部佛教融入傣族社会文化

三 南传上座部佛教与傣族原生性宗教交叉并存

论南传佛教的“新人文”精神及其现代价值

一 南传佛教的“新人文”意蕴

二 “新人文”视野下的现代人文反思

三 “新人文”之实现路径及其现代价值

傣绷文经典研究

一 傣绷文经典的形成与发展阶段

二 傣绷文经典的分类

三 傣绷文经典的收藏与传播

四 傣绷文经典整理与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隋朝以前的中国佛教与交趾

第五编 南传佛教传播与教育/宗教交流

西双版纳南传佛教佛寺教育浅析

一 南传佛教传统佛寺教育的概括

二 传统佛寺面临的问题和困难

三 “新概念”中心佛寺的实践概况

四 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五 结语

云南与东南亚南传佛教文化交流历史研究

一 云南与东南亚南传佛教文化交流的历史背景

二 云南与东南亚南传佛教文化交流的历史脉络

三 新时期云南与东南亚南传佛教文化交流的主要形式

四 云南与东南亚南传佛教文化交流的特点

五 余论

中国南传佛教建设与社会文化依托研究

引言

一 中国南传佛教跨区域扩展、发展的原因

二 中国南传佛教的代表——法住禅林

三 中国南传佛教建设中面临的困境——社会文化依托

四 周边国家南传佛教建设的可借鉴性案例

五 对法住禅林建设的建议

佛教对傣泰民族民间故事的影响

一 佛教人物成为其中的主要角色

二 佛教文学内容成为其中的题材

三 佛教思想成为其中的重要精神之一

景谷南传佛教朝仙活动和仪式的田野考察

一 景谷的朝仙活动

二 景谷佛迹的概况

三 朝仙仪式的过程和经文分析

四 结语

利用网络讲授南传佛教课程的体会

海陆丝绸路上的佛教传播特性及其异同略析

一 关于佛教初传中土的海陆线路之争

二 海陆路传播的阶段性规模与特点——以域外来华僧人、中土西行求法僧人的规模、影响为中心的考察

三 海陆丝路上佛教传播的特性及其地域性特征浅析

四 当代云南与东南亚佛教交流互动的意义

“一带一路”与中外南传佛教对话研究

一 南传佛教与中国新常态下的公共外交理念

二 中外南传佛教的交流对话脉络与现状

三 中外南传佛教的交流对话存在的问题分析

四 促进中外南传佛教交流对话的几点建议

西双版纳傣族仪式治疗中的二元宗教互动

一 傣族仪式治疗的信仰基础

二 仪式主持者的变迁

三 二元宗教影响下的仪式治疗种类及过程

四 仪式治疗中的二元宗教互动

结语

浅析云南德宏地区南传佛教宗教管理模式之特点

一 德宏州陇川县南传佛教发展现状

二 小结

境内南传佛教傣泐亚文化圈课诵音声趋同性变迁及成因探究

一 同质异构:境内南传佛教文化历时构成

二 西双版纳景洪总佛寺与临沧沧源金龙佛寺早晚课诵仪式

三 殊途同归——南传佛教课诵音声的趋同性现状归因

结语

佛教在新时期的积极作用

一 佛教与国际和平

二 南传佛教与文化交流

略论南传佛教在云南社会发展中的助力作用

一 南传佛教在云南的发展

二 为云南同东南亚、南亚各地区友好往来提供良好平台

三 以南传佛教为例谈宗教在云南发展中所发挥的战略支点作用

四 结论

首届南传佛教高峰论坛文集是2017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作者郑筱筠。

得书感谢您对《首届南传佛教高峰论坛文集》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关帝信仰与格萨尔崇拜:以藏传佛教为视域的文化现象解析 电子书
关帝信仰虽源于中原,但在中国边疆民族地区具有很大的影响。关帝带上风靡藏区、独一无二的完美英雄——格萨尔的面具,以格萨尔的称谓流传至今,体现了汉、满、蒙、藏等民族通过宗教文化这一特殊纽带相互联系、彼此交流的历史本相。本书通过对大量的藏文文献资料,尤其是格萨尔拉康、功德林白度母殿所藏签文的解读,深刻揭示了关帝信仰转化为格萨尔崇拜的传播历程及其意义。
舍勒文集:哲学与现象学 电子书
现象学三大经典之一,德语学界传奇人物舍勒名作。
舍勒文集:同情感与他者 电子书
德国哲学大师舍勒作品,收入舍勒关于同情感与他者的论述,极具学术启发性。
舍勒文集:哲学人类学 电子书
对本能冲动造反逻各斯的深刻反思,发掘新的现代市民精神。
知行合一:王阳明详传 电子书
1、 让整个日本折服的中国圣人!读日本人写的传记,重新认识王阳明! 2、 日本文化深受中国儒家思想影响,他们研究中国人、解读中国典籍,后世产生的成就甚至突破了中国文化本身的局限,日本研究阳明学代表人物高濑武次郎是王阳明的“超级粉丝”,一生致力于研究阳明心学,这部《知行合一王阳明详传》便是他的心血之作! 3、 贵为天皇老师,但高濑武次郎却只对王阳明一人顶礼膜拜,这部作品在日本一直是商业精英、军事奇才的必读书,此版王阳明详传与《传习录》并称为研究王阳明的重要资料,对日本、韩国,乃至中国的阳明学研究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4、 此版《知行合一王阳明详传》译本极为难得,译者历经三年,便跑日本、韩国、美国及中国各地图书馆和私人藏家之所,偶然机遇高价获得此1915年广文堂孤版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