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太炎道家思想研究

章太炎道家思想研究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章太炎道家思想研究”,探讨其与现实、佛儒关系,近代思想史特殊地位。

内容简介

本书对章太炎的道家思想进行了系统的考察,梳理了章太炎的道家思想和现实、佛学以及儒学的关系,分析了章太炎如何诠释道家并服务于现实社会。从章太炎丰富的思想中勾画出其道家思想发展变化的轨迹,并考察了道家哲学在其思想体系中的重要作用。章太炎因其济世情怀而研究道家,不断调整学术重心以适应经世济民的需要,因此其道家思想对于近代社会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在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引言

第一章 章太炎与道家的历史机缘

第一节 家学传承

第二节 学术渊源

一、“谨守朴学”

二、“摭拾诸子”

三、“旁采远西”

四、容摄佛学

第三节 “应用于政治社会,惟待老庄”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章太炎道家研究之进路

第一节 初涉道家

一、《膏兰室札记》之注庄

二、《訄书》之《儒道》

第二节 谨治道家

一、《诸子学略说》论道家

二、《庄子解诂》

第三节 平议道家

一、《道本》:贵身贵大患旨在“以百姓心为心”

二、《道微》:“迫生不若死”演绎赴死精神

三、《菿汉微言》:会通儒释道

四、《诸子略说》论老庄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以老论政:“救时应务”

第一节 老子言术以“去民之诈”

一、《儒道》《诸子学略说》《原道》言老子之术之比较

二、老子言术以“去民之诈”

三、章太炎如是解老之缘由

第二节 老子“开物成务,以前民用”

一、弃前识

二、不尚贤

三、“不为在于任官”

四、贵忠信

第三节 老子之“道”“极人事”

一、析老子之“道”

二、“分异政俗,无令干位”

第四节 “老子论政,不出因字”

一、《老子》“有民主语,亦有专制语”

二、《老子》之术既用于“承平之世”,亦用于“戡乱之时”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以佛解庄:“乃为平等”

第一节 以佛解庄之缘由

第二节 以佛解庄之成果

一、离言说相,离名字相

二、离心缘相

三、“操齐物以解纷”

第三节 以佛解庄之旨趣

一、“自在而无对”

二、“平等而咸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以庄证孔:“居然可明”

第一节 以“齐物”论“忠恕”

一、贯于“道”之忠恕应并举

二、贯于“为学”之忠恕应并举

第二节 以“无己”证“绝四”

一、“绝四”

二、“克己”

三、“无己”

第三节 以“有待”证“天命”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章太炎道家思想之评介

第一节 道家哲学对章太炎思想体系构建的意义

一、借以构建其思想体系的重要资源

二、世道人情的多元视角

三、经世应务的理论依据

第二节 章太炎道家思想之影响

一、对梁启超的影响

二、对胡适的影响

三、对鲁迅的影响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一、著作类

二、期刊和学位论文类

索引

章太炎道家思想研究是2018年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吴晓华。

得书感谢您对《章太炎道家思想研究》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陈法哲学思想研究 电子书
本书采取史论结合的研究方法,坚持逻辑与历史统一的原则,从儒学发展史的角度及易学哲学的高度,提炼出陈法哲学思想研究的若干重要命题,并以此为基础展开系统研究;同时注重研究的学理性,紧密贴近陈法思想的本原,既深入挖掘陈法哲学思想丰富的内涵,又充分展现其独特个性色彩。本书使陈法哲学思想的原貌得以完整呈现,为系统研究中国易学和儒学发展史,为进一步深入研究贵州地方思想文化,提供有益参考和借鉴。
日本哲学与思想研究(2017) 电子书
《日本哲学与思想研究》为中华日本哲学会的会刊。
杜威探究型哲学思想研究 电子书
本书以“探究”为核心范畴,把杜威的哲学标示为一种探究型的哲学思想,打通探究、知识与逻辑之间的关联,并且通过社会探究这一范畴,使杜威哲学过渡到社会层面,杜威哲学的整体面貌得以显现;概括了杜威哲学的五个基本方法论,并将其用于分析杜威的各个哲学领域,从而使杜威哲学的晦涩和模糊变得清晰而生动;着重关注杜威的逻辑理论,探讨杜威早期的逻辑思想和后期逻辑思想的关联。
中国伊斯兰先贤:马注思想研究 电子书
在中国伊斯兰教研究中,有“回族四大著作家”(王岱舆、马注、刘智、马复初)的说法。马注思想之所以值得重视和研究,完全与他出生于回族世家,自幼受儒学教育从而在融合伊斯兰与儒家思想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清真指南》堪称伊斯兰教中国化方面的杰出代表作。当前,世界范围内伊斯兰教的赛莱菲耶极其活跃。它在国际政治领域,已经产生了可见的危害;它在思想、文化、宗教领域的流传,人们同样不应低估它的严重影响。
汤普森历史哲学思想研究 电子书
本书内容包括五章:汤普森及其思想概述、汤普森思想理论的形成、汤普森历史哲学的文化批判、汤普森历史哲学的历史建构、汤普森历史哲学的政治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