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史视域下的先秦儒家诗学研究

哲学史视域下的先秦儒家诗学研究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中国古代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对经典文本的论说与解释展开的,儒家围绕《诗经》展开的讨论无疑是古代经典之学中比较重要的内容之一。

内容简介

在《诗》学发展的历程中,先秦儒家《诗》学从根本上改变了王官学时代的《诗》学传统。儒家以更为自由和开放的学术姿态,将对社会危机的深刻反思融入到了《诗》学讨论之中,并由此重塑了《诗》的经典意义与经典性格。

本书针对《诗》学发展的这一重要阶段展开讨论,力图揭示先秦儒家《诗》学的历史渊源、传承形式、解释方法,特别在哲学史视域下系统地梳理先秦儒家论诗解诗的思想内涵。

作者简介

作者孟庆楠,1982年生,北京大学哲学系副教授,201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目前主要从事先秦哲学、早期儒家经学的研究。在《哲学研究》《中国哲学史》《中国典籍与文化》等核心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总序

“北大中国哲学研究丛书”序言

序言

前言

一 哲学史的研究视域

二 经学史的研究趋向

三 作为研究对象的《诗》学

第一章 《诗》学文献

第一节 文献的类型

一 记述类文献

二 论释类文献

三 应用类文献

第二节 文献与思想

一 文献的价值

二 诗义的呈现

三 思想的联结

第二章 奠基与传统

第一节 成书之义

一 总集或六艺

二 最初的创作

三 编辑与整合

第二节 经典之义

一 “经”“典”与经典

二 歌诗显德

三 诗教立德

四 经典的确立

第三章 危机与转变

第一节 经典的危机

一 礼废乐坏

二 诗礼之衰

第二节 经典的儒家化

一 斯文在兹

二 传经之儒

三 删诗正乐

四 载之空言

第四章 《诗》言志

第一节 经典的特质

一 经典系统

二 《诗》的特质

第二节 言志的意义

一 志的内涵

二 赋诗之志

三 道与人心

四 《诗》之诚

第五章 志与礼

第一节 礼之本

一 礼仪之别

二 天经地义

三 奢俭易戚

四 礼乐之原

第二节 思色与礼

一 好色之性

二 窈窕淑女

三 乐而不淫

四 由色喻礼

五 礼后于素

第三节 敬爱与礼

一 敬天慎行

二 宗庙之敬

三 敬与肃雍

四 贵敬悦好

第六章 志与德

第一节 德行内外

一 德形于内

二 中心之忧

三 君子慎独

四 舍五为一

第二节 匿简之际

一 仁义匿简

二 匿亲之爱

三 简罚之辨

四 恻隐辩然

第三节 孝亲之怨

一 忧怨自责

二 怨与不怨

第七章 天命与天性

第一节 天命福祸

一 天与天命

二 永言配命

三 受命之人

四 命也时也

第二节 天命之性

一 钦若昊天

二 天生烝民

三 性之善恶

四 民性固然

结语

一 《诗》学的归旨

二 经典的特质

三 官学的复归

附录 先秦儒家称《诗》表

哲学史视域下的先秦儒家诗学研究是2019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孟庆楠。

得书感谢您对《哲学史视域下的先秦儒家诗学研究》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历史与现实观下的中国新闻事业研究 电子书
从历史和现实出发,展现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全貌。
先秦文艺思想史 电子书
本书将文艺思想史研究与历史、思想史的研究融会贯通起来,揭示文艺思想中蕴含的文化历史内涵。
梁启超评历史人物合集·先秦卷 电子书
梁启超对先秦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的评述。
近代中国宗教文化史研究(上、下) 电子书
近代中国宗教文化互动融合研究,具重要学术价值。
北师大的校友们(下) 电子书
北京师范大学人文底蕴深厚,学脉渊远,学风纯正,启迪陶冶了一大批北师大学子。一批批优秀学子走出校门,走向神州大地,在各个岗位上辛勤耕耘,无私奉献。百余年来,这些北师大优秀的校友们,不仅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更为北师大的建设与发展贡献着力量。为迎接学校120周年华诞,北师大校友会联合党委学生工作部,组织编写了《北师大的校友们》一书。本书由周作宇、陈光巨担任主编,以“校友回忆”“校友讲演”“校友风采”为题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