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印刷文化的传播轨迹》探索中国印刷文化史。
内容简介
《传播新视点丛书:印刷文化的传播轨迹》借鉴西方媒介史、书籍史研究的跨学科视角,研究中国的印刷文化及其编辑、出版、传播现象,探讨中国印刷文化史与西方印刷文化史的区别,论述中国学者致力探讨的中国编辑学的特色,分析中国近现代有代表性的书籍(例如,博物书籍、日用百科全书等)、期刊(中华印刷杂志)的具体传播情况。通过具体案例,论述中国近代传播史料的价值、中西文化交流对印刷书籍的影响、近代工具书网络再版的价值与思路、中国文字的特征及书法文献的复制传播等问题。
作者简介
于翠玲,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中国编辑学会会员。1982年在西北大学中文系本科毕业。1985年在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获文学硕士学位。导师杨敏如先生。2004年在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获文学博士学位,导师启功先生。1985年留在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任教至今。出版学术专著:《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史》(合著,中华书局,1996)、《朱彝尊研究》(中华书局,2005)等,发表有关中国文学史、文献信息学、编辑出版与文化传播史的学术论文数十篇。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绪论:印刷文化研究的多学科视野
一、印刷文化
1.媒介与文化的关系
2.媒介史与文化史的关系
二、传播轨迹
1.整体考察:书籍发展史的纵向模式
2.案例分析:书籍的传播线路图
3.交叉学科的视野
三、中国印刷文化的特点
1.西方书籍史中的中国叙述
2.中国书籍史的研究思路
第一章书籍的媒介特征及其文化价值
一、书籍的媒介特征及其对文化的影响
1.文字的媒介特征
2.物质媒介的偏向
3.书籍的复制方式
二、印刷书籍与社会文化变迁的关系
三、印刷媒介作为“后视镜”的意义
第二章“出版”溯源与中国出版活动的演变
一、近代“出版”一词的使用
二、出版活动的演变与词语表述的关系
1.抄(写)本出版
2.刻石出版
3.印本(雕版、活字、套版)出版
4.机械印刷(金属活字版、石印版、玻璃版等)出版
第三章中国编辑学与西方媒介论的比较
一、中国古代:“印刷社会”的一面镜子
二、中国近代:新旧媒介交替的横断面
三、网络时代:编辑研究的宏观视野
第四章 本土资源:中国近代的“传播”研究
一、特殊性:从中学资源转向西学理论
1.余也鲁的启发:从古代延伸到近代
2.寻找“分离点”和历史感
二、典型性:西学理论“中国化”的案例
三、参照性:中国近代媒介史的特殊价值
第五章 西方媒介:郭嵩焘毁誉的重要因素
一、《使西纪程》遭晚清朝廷毁版
二、《申报》报道引起名誉纠纷
三、西方媒介因素的作用及其认识价值
第六章媒介史考察:民国学者对中国印刷术的研究
一、对中国古代印刷术源流的研究
1.古籍资源和考证传统
2.中国人有关“雕板源流考”的著述
二、从世界眼光“发现”中国印刷术的价值
三、对民国时期印刷术发展状况的研究
1.民国印刷史作为“改革”阶段的价值
2.中国现代印刷业的特点和落后状况
3.新式印刷术对社会文化的影响
4.新式印刷术改变出版格局
第七章 印刷工业:孙中山的实业计划与印刷专家的行动
一、印刷工业与文明的关系
二、中国印刷工业落后的原因及改进措施
1.对中国印刷工业落后于人的反省
2.对中国印刷工业落后状况的描述
3.提出发展印刷工业的具体措施
三、“总理遗教”对印刷文化研究的启示意义
1.从印刷工业看出版物的文化价值
2.从书籍史、媒介史视角看“印刷术”的作用
3.从历史视野看当代媒介的特征及其影响
第八章 印刷杂志:印刷史料与印刷技术的载体
一、印刷杂志三个版本的连续关系
1.《印刷画报》创刊号
2.照相制版术专号(1935年1月出版)
3.制版术专号之后的一期是纪念号(1936年2月)
4.关于印刷杂志的周期
二、《中华印刷杂志》的史料价值
1.关于中国印刷学会的成立过程
2.关于德国现代印刷展览
3.关于印刷学术演讲会和印刷函授教育
4.印刷杂志的插图
5.高元宰的贡献
第九章博物书籍:中日出版交流与知识往还
一、从《诗经》注疏衍生的“多识之学”及其在日本的传播
1.中国古代有关动物、植物学问的发展源头之一是经学
2.中国“多识之学”在日本也得到了传播和发展
3.二书版本和内容比较
二、西学东渐与日本博物图书在中国的翻译出版
1.西方博物学图书在中国和日本的传播
2.“多识之学”在近代的演变
三、博物插图的演变与刊印
1.传统的博物插图
2.近代的博物插图
第十章童蒙读物:传播系统中的《弟子规》阅读史
一、《弟子规》在童蒙读物中的特点和地位
1.《弟子规》属于朱熹理学蒙学读物系列
2.《弟子规》在清代的传播轨迹
二、童蒙读物在晚清民国的流变轨迹
1.传统童蒙读物的改编
2.新式教科书的兴盛
3.《弟子规》的流变
三、《弟子规》在当今的传播现象及其反思
1.《弟子规》不是“国学经典”
2.《弟子规》在今天的价值
3.《弟子规》的传播轨迹
第十一章工具书:知识整合功能及其历史演变
一、 古代工具书所形成的知识体系
1.字书
2.书目
3.类书
二、近代工具书所代表的知识演变
1.传统字书与新式辞书相区别
2.古代书目与新式书目分离
3.传统类书逐渐为西方的百科全书所代替
三、当代工具书对知识的重新整合
1.古籍工具书的重新整合
2.印刷版工具书的集锦在线
3.百科全书成为多媒体的网络平台
四、对媒介与知识关系的思考
1.工具书的特点及其知识整合功能
2.媒介载体与知识体系
附录:典故检索的案例
一、问题的提出
二、对书籍文献的复核
三、与网络检索的对比
第十二章 民国“日用百科全书”:中西知识交汇的样本
一、民国日用百科全书的知识资源
1.官修的综合性类书演变为民间编纂的新学类书
2.民间“万宝全书”粘贴了“百科全书”的标签
二、民国新式类书所建构的“日用百科”体系及其史料价值
1.“日用百科”知识体系的特征
2.“日用百科全书”的史料价值
三、类书与百科全书:中日之间的“知识环流”
1.日本模仿中国的类书
2.从类书向百科全书的演变
第十三章 网络再版:近代工具书及文献资源的利用与开发
一、发展趋势:近代工具书及文献成为“在线”平台竞争的资源
二、 学术价值:近代工具书引起海内外多学科学者的关注
三、整合编辑:近代工具书网络“再版”的开发思路
1.整合语文辞书资源,编辑语文辞书库
2.整合近代百科辞书资源,编辑百科辞书库
3.整合近代书目资源,开发历代书目库
4.整合近代文献资源,形成历时性语料库
第十四章出版工程:中国文学图书海外传播
一、宏观背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二、出版视角:中国图书海外推广活动
三、中国文学图书海外传播研究的多维思考
1.纵向比较:研究中外图书交流史
2.阅读史角度:读者与作者的对话
3.横向比较:不同媒介对书籍推广活动的作用
4.面向未来:培养中文书籍的潜在读者
第十五章中国古代书法文献的复制传播
一、书法文献的研究价值
1.“注重在学术内容方面”
2.“从书法艺术方面着想的”
二、书法复制技术的特殊性
三、文字记载与书法艺术
四、古代书法文献与文化史
第十六章中国古代书法与经学及字书的关系
一、汉字与经学
二、书法范本与官学
1.石经
2.字样
3.书学博士
三、字书与书法工具书
四、中国书法的文化启示
1.正本清源的思路
2.书法工具书的运用
3.书法在当今的传播
印刷文化的传播轨迹是2015年由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于翠玲。
得书感谢您对《印刷文化的传播轨迹》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