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本书充分利用考古发现、历史文献资料,在全面梳理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建构了一个完整、庞大的中国古代天文学体系。
内容简介
《中国天文考古学》以考古发掘资料、古代器物和古文献资料为基础,综合考古学、古文献学、古文字学、民族学和天文学研究,系统探讨了中国自新石器时代已降的天文考古学问题,揭示了古代先民在天文学领域所取得的突出成就,阐释了科学技术与传统文化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以及天文学起源与文明起源的相互关系,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初步建立了中国天文考古学体系,为研究中国文明的起源开辟了新途径,对古代政治史、宗教史、哲学史和科学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简介
作者冯时,1958年10月生于北京市。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毕业。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考古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特殊学科“古文字学”学科带头人,《考古学报》副主编。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古文字研究会理事、中国郭沫若研究会常务理事等职。主要研究方向为古文字学和天文考古学,旁涉商周考古学、商周史、先秦思想史、科技史及历史文献学。出版学术著作8部,发表论文百余篇,主编《金文文献集成》。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当代中国学者代表作文库》编委会
《当代中国学者代表作文库》出版说明
四版自序
三版自序
再版自序
自序
第一章 天文考古学概论
第一节 天文考古学的理论特点
第二节 天文考古学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章 上古时代的天文与人文
第一节 中国天文学的传说时代
第二节 上古巫觋历史的背景与实证
第三节 天文占验
第三章 观象授时
第一节 有关恒星观测的两个基本概念的讨论
第二节 新石器时代的天极与极星
第三节 历法起源考
第四章 古代天文仪器
第一节 候气法钩沉
第二节 圭表测影
第三节 秦汉日晷研究
第四节 漏壶的产生与发展
第五章 奇异天象
第一节 殷代月食考
第二节 殷代日食考
第三节 日珥、日冕与太阳黑子
第四节 彗星观测
第六章 星象考源
第一节 星与象
第二节 二十八宿起源研究
第三节 古老的天官体系
第四节 河南濮阳西水坡45号墓诸遗迹的天文学研究
第五节 四象起源考
第六节 天文星图的产生与发展
第七章 早期宇宙模式
第一节 天圆地方
第二节 红山文化三环石坛的天文学研究
第八章 天数发微
第一节 “太极图”真原
第二节 重睹“洛书”
第三节 殷墟易卦卜甲研究
征引书目简称
三版后记
中国天文考古学是2010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作者冯时。
得书感谢您对《中国天文考古学》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