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本书系统介绍了20世纪夏商考古的发现和研究成果,及其为探索夏、商历史,重现夏、商文明所做出的贡献。
内容简介
约公元前21世纪初,中原出现的夏王朝揭开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继之而起的是商王朝,夏商承替延续千年之久。中国古代文明由早期形成阶段至夏商时期趋于成熟并走向繁盛,创造出独具特征的绚丽灿烂的青铜文化,在中国文明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并对其后数千年间中国社会的基本走向产生了深刻影响。近、现代考古学提供的丰富材料,极大地拓展了认识夏、商文明的视野。以田野工作为基础的考古学研究,成为重建夏、商信史的主要途径。
本书重点介绍了1928年以来的殷墟发掘与研究,二里冈商文化与郑州商城的发现与研究,二里头遗址的发现及夏文化的探索,偃师商城、安阳洹北商城以及商代其他城址、重要遗址和墓葬的发现与研究,夏商时期周边考古学文化的发现与研究。
书中以“偃师商城之始建为夏、商王朝交替界标”说为基点,论证了夏、商文化关系和难解的夏、商文化界定问题;进而追溯了二里头文化之前的早期夏文化和先夏文化;还讨论了夏、商文化与周边地区文化的关系及其历史意义。
作为系统论述夏商时期考古学的著作,本书阐述了关于夏商考古研究的任务、特点与方法以及相关的思考,展望了夏商考古学发展的前景。
本书适合研究历史、考古、文博和美术史的专业人员及爱好者阅读。
作者简介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内容简介
《中国考古学》总序
绪论
一 夏商考古的发现与研究
二 关于夏文化与商文化
三 关于夏、商文化与周边地区文化的关系
四 启示与思考
第一章 夏文化探索
第一节 中国历史上的夏王朝
第二节 夏文化的探索历程
一 诸说的纷争
二 田野调查与发掘
三 夏文化探索的总结评述
第三节 夏、商文化的界定
一 夏、商文化界定的理论与方法
二 偃师商城之始建是夏、商王朝交替的界标
三 夏、商文化的界定
第四节 夏代早期及先夏时期的夏文化
一 王湾三期文化的分布、分期和年代
二 二里头文化的渊源和王湾三期文化的族属
三 豫西、晋南地区与先夏、夏代早期文化相关的其他考古学文化遗存
第二章 二里头文化
第一节 二里头遗址与二里头文化
一 二里头遗址的地理位置与历史沿革
二 二里头遗址的勘查与发掘
三 二里头遗址各期文化遗存的发现概况
四 二里头遗址的布局与主要发现
五 二里头文化的发现与定名
六 二里头文化的特征
第二节 二里头文化的分期与年代
一 分期
二 年代
第三节 二里头文化的分布与类型
一 分布
二 类型
第四节 二里头文化的聚落形态和埋葬制度
一 聚落形态
二 埋葬制度
第五节 二里头文化的经济与技术
一 农业
二 家畜饲养与渔猎
三 手工业
四 交通
第六节 二里头文化的精神生活
一 关于二里头文化的刻划符号与文字问题
二 有关二里头文化宗教观念的遗存
第七节 二里头文化与周边诸文化的关系
一 文化交流的例证
二 文化交流的特点
第三章 先商文化探索及相关问题
第一节 先商文化的探索历程
一 豫东、鲁西南地区
二 豫北、冀南地区
第二节 下七垣文化
一 特征与渊源
二 分期与年代
三 分布与类型
第三节 关于“潞王坟—宋窑类遗存”
一 发掘、研究与命名
二 分期与年代
三 文化特征与文化因素分析
四 分布与族属推测
第四节 关于郑州南关外中、下层及相关遗存的讨论
一 关于南关外中层
二 关于南关外下层
三 电校H6、化工三厂H1等相关遗存
第四章 商代早期的商文化
第一节 早商文化的分期与年代
一 郑州商城的文化分期
二 偃师商城的文化分期
三 其他遗址的文化分期
四 早商文化的综合分期
第二节 早商文化的分布与类型
一 二里冈类型
二 琉璃阁类型
三 台西类型
四 东下冯类型
五 北村类型
六 盘龙城类型
七 大城墩类型
八 大辛庄类型
第三节 偃师商城
一 地理位置和环境变迁
二 发现与发掘
三 布局变迁及其兴衰
四 城墙、城门、城壕和道路
五 宫城和宫殿建筑群
六 第Ⅱ号建筑群遗址
七 其他大、中型夯土基址
八 民居与手工业作坊
九 墓葬
十 性质与年代
第四节 郑州商城
一 发现与发掘
二 城墙与“外郭城”
三 宫殿区
四 民居与手工业作坊
五 给排水系统
六 墓葬
七 年代与性质
第五节 早商时期其他城址
一 盘龙城商城
二 垣曲商城
三 东下冯商城
四 府城商城
五 关于早商城址的若干特征
第六节 早商时期的墓葬与埋葬制度
一 墓葬分布
二 埋葬习俗
三 中、小型墓葬分类与墓主社会地位
第五章 商代中期的商文化
第一节 中商文化的分期与年代
一 中商文化一期
二 中商文化二期
三 中商文化三期
第二节 中商文化的分布与类型
一 白家庄类型
二 曹演庄类型
三 台西类型
四 大辛庄类型
五 潘庙类型
六 大城墩类型
七 盘龙城类型
八 北村类型
九 小神类型
第三节 中商时期的重要遗址
一 郑州商城中商时期遗存
二 小双桥遗址
三 洹北商城
四 关于邢台地区的中商遗址群
第四节 中商时期的墓葬与埋葬制度
一 埋葬习俗
二中、小型墓葬分类与墓主社会地位
第六章 商代晚期的商文化
第一节 安阳殷墟及晚商文化编年
一 殷墟的发现与发掘
二 殷墟周围的自然环境与聚落分布特点
三 殷墟晚商文化的分期与年代
四 殷墟的范围
五 殷墟的布局
第二节 晚商文化的分布与类型
一 晚商文化的分布范围
二 晚商文化的类型
三 其他地区的晚商文化遗存
第三节 晚商时期的建筑遗存
一 建筑布局
二 建筑的类别与等级
三 建筑技术与特点
第四节 晚商时期的墓葬与埋葬制度
一 墓葬概况
二 晚商墓葬的族墓地特征
三 晚商墓葬的类型、规模与墓主人生前的社会地位
第五节 晚商时期的占卜与祭祀遗存
一 占卜
二 祭祀遗存
第六节 殷墟人骨的种系及相关问题
一 殷墟人骨的种系研究
二 殷墟中小墓和祭祀坑人骨的性别年龄鉴定
三 关于殷墟族墓地中葬式与性别年龄关系
四 祭祀坑头骨上的砍痕
五 头骨上穿孔现象
六 口腔病理的观察
七 商人拔牙风俗之疑
第七章 商代的经济、技术、文字和艺术
第一节 农业、畜牧业和渔猎业
一 农业
二 畜牧业
三 渔猎业
第二节 青铜铸造业
一 铸铜遗址的发现与研究
二 商代青铜器的种类与分布
三 商代青铜容器分期
四 商代青铜兵器
五 其他商代青铜器
第三节 其他手工业
一 制陶业
二 玉石器制造业
三 制车业
四 其他手工业
第四节 商品交换与货币
第五节 文字
一 早、中商时期的文字
二 殷墟甲骨文
三 商代晚期铜、陶和玉石器上的文字
第六节 艺术
第八章 夏、商王朝周边地区的考古学文化
第一节 黄淮下游
一 岳石文化
二 斗鸡台文化
三 珍珠门文化
第二节 长江下游
一 马桥文化
二 点将台下层文化和湖熟文化
第三节 长江中游
一 长江中游地区的夏代考古学文化
二 长江中游地区的商代考古学文化
第四节 四川盆地、汉中及峡江地区
一 三星堆文化
二 峡江地区
三 汉中地区
第五节 关中地区
一 碾子坡类遗存
二 刘家类遗存
三 郑家坡类遗存
四 沣镐遗址发现的商代末年先周遗存
第六节 甘青地区
一 齐家文化
二 四坝文化
三 卡约文化
第七节 晋中、内蒙古中南部及晋陕高原
一 晋中地区
二 内蒙古中南部
三 晋陕高原
第八节 燕山南北地区
一 夏家店下层文化
二 大坨头文化
三 围坊三期文化
四 魏营子文化
第九节 辽中及辽东半岛地区
一 高台山文化
二 庙后山文化
三 双砣子各期文化遗存
第十节 闽、粤、桂地区
一 闽东沿海
二 闽西北
三 珠江三角洲
四 粤北
五 粤东闽南
六 广西
附录 《夏商周断代工程》有关夏商年代的测定数据
后记
中国考古学·夏商卷是2011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编著。
得书感谢您对《中国考古学·夏商卷》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