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名园:张园与海派文化

海上名园:张园与海派文化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本书以梳理张园文脉和海派文化精神为切入点,从不同视角为张园延伸文化的脉络和精神。

内容简介

本书以上海南京西路历史文化街区核心区————张园为对象开展海派文化研究,通过历史研究、市民口述、企业访谈等多角度挖掘海派文化内涵、总结海派文化传承规律、演绎海派文化精神气质。

本书收集并系统整理了张园作为私家花园逐渐走向开放的历史,张园作为城市社交花园所孕育的海派文化,张园改作里弄住宅及其石库门建筑艺术的发展历史,以及张园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人文历史故事,最后讲述了新时代张园的城市更新与海派文化传承和发展。

本书提出“城市文化元空间”的理论,分析了张园作为海派文化的代表传承和发展了海派文化,在新时代的城市更新过程中突显出海派文化元空间的特殊价值。本书适合于城市文化研究、海派文化研究和城市更新领域的学者、在校大学生和研究生、文学和艺术爱好者参考使用。

作者简介

编者时筠仑,上海静安置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专注于历史建筑、城市更新等相关研究。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内容提要

《海上名园——张园与海派文化》编委会

出版说明

序一

序二

序三

绪论 城市文化元空间

何谓城市文化元空间

城市文化元空间的理论渊源

时代使命:文化传承发展

城市文化元空间的四个维度

城市文化元空间的两大要素

第一章 上海张园:一座穿越百年的城市文化元空间

动态创新:海派文化的核心内涵阐释

思想链条:海派文化、城市文化元空间与张园核心价值

城市文化元空间:张园的四维空间意象

海派君子之德:张园精神的意象展演

第二章 独见前闻,见微知著:海派君子之德的酝酿生发

义利兼修、公私两济:张叔和的治园智慧

游园猎奇、赏玩相宜:晚清画报中的张园“奇观”

置身胜景、贻寄情思:从户外摄影到月份牌写真

开眼世界、光影流年:味莼园中的电影放映

电光时尚、脱簪去饰:女君子的摩登展演与心灵革命

第三章 仁者爱人、生生不息:海派君子之德的精神注入

中西合璧、高尚社区:张园石库门建筑风格概览

一诺千金、拳拳之心:石库门早期住户及高尚品质

生生不息、惟精惟一:新中国成立前夜的革命火种

尝新与开新:张园的文明婚礼

第四章 井井有条、恒产恒心:海派君子之德的绵延蓄积

和而不同:拥挤空间的生活哲学

爱与科学的滋养:张园居民们的教育文化资源

百姓日用即道:生活美学视阈下的张园里弄日常

甘心奉献:张园所见上海居民的劳动品格

第五章 文化复兴、中国之美:海派君子之德的蝶变跃升

保护为先、文化为魂、以人为本:建立城市更新的全新思维模型

从“人民城市”到“美学经济”:海派美学赋能城市发展的张园模式

海上名园:张园与海派文化是2023年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时筠仑 主编。

得书感谢您对《海上名园:张园与海派文化》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闯关东历史与文化研究 电子书
你知道的闯关东,可能更多来自于影视的民间传说,这本书从专业历史研究的角度,重新理解闯关东。
剪纸与文化:中国传统剪纸图说 电子书
中国剪纸作为一项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艺术,是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从技艺方面来说,还是从表现力方面来说,它都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本书分为认知篇、纹样篇、寓意篇、故事篇、服装篇和饰物篇6章,共60个主题,收录了400余幅作品。认知篇从剪纸的起源、发展讲起,然后介绍了团花剪纸、门笺剪纸、皮影人物剪纸等;纹样篇涉及彩陶纹饰、青铜纹样、历代云纹、敦煌藻井、纸上青花、十二花神等主题;寓意篇以“福”为主线,
文化研究的学术谱系与理论建构 电子书
本书所探讨的“文化研究”作为一个专名,特指兴起于当代英语国家并在当今世界产生广泛影响的一种以大众文化和媒介文化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术思潮、智识活动与跨学科研究。
说服:公共关系中的文化与修辞 电子书
当前公关领域内的竞争已经演变成符号意义、叙事版本和叙事结构的竞争。以“管理”为代表的功能学派无法发挥公关作为一种社会话语力量所具有的形塑公众价值与信仰的作用,同时“文化转向”下的公关研究无法偏离功能学说下的说服范畴。那么,有没有一种路径可以统合“功能”和“非功能”两大范式的联系点,同时使公关的“文化转向”路径更加完善呢?我们应回到说服文化及其理论本身,采用修辞分析和叙事研究探究说服文化的三大具体指
女性与亲情文化.历史人类学小丛书 电子书
本书基于作者及其亲族长辈的亲身经验、经历,结合地方文献,探讨了较广泛地存在于湘东南一带的“讨鼓旗”习俗,分析其形成的历史人类学逻辑。并延伸探讨湘东南一带迥异于北方民歌《小白菜》流传地域(黄河中下游平原)的女性对于不同类型子女(丈夫与前妻所生子女、本人与前夫所生子女)的亲情差异。在此基础上,结合历史人类学与历史文化地理理念,提出“亲情的地域类型”学术概念。这一概念可望在其他地域的同类研究中加以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