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史纲·先秦秦汉文学(第四版)

中国文学史纲·先秦秦汉文学(第四版)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本书勾勒了中国文学史上先秦、秦汉时期的重要文学史实、作家、流派、成就。

内容简介

本书勾勒了中国文学史上先秦、秦汉时期的重要文学史实、作家、流派、成就,编著者为著名文学史家。与一般中国文学史详细叙说的写法不同,史纲旨在简明扼要地对文学史作系统概述,突出文学史上的重点现象,便于读者掌握,是中国文学史必备的入门书。

作者简介

注者褚斌杰,1933年6月生,北京市人,笔名楚子。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著名学者、文学史家。任中国屈原学会会长,诗经学会副会长,国际汉诗协会名誉会长,白居易学会顾问等并兼任深圳大学、河北大学、山东师范大学等校教授。2006年11月1日因病在北京去世,享年73周岁。褚先生一生致力于中国古代文学与思想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桃李芳菲,成绩斐然。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先秦文学

概说

第一章 文学艺术的起源和上古劳动诗歌

第一节 文学艺术的起源

第二节 上古劳动诗歌

第二章 中国古代神话

第一节 神话的起源

第二节 中国古代著名神话

第三节 神话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第三章 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第一节 《诗经》概貌

第二节 《诗经》民歌的思想内容

第三节 古老的民族史诗

第四节 政治讽刺诗

第五节 祭祀诗和宴饮诗

第六节 《诗经》的艺术成就

第七节 《诗经》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第四章 散文的开端和商周之际的散文

第一节 文字的发明和书面文学的萌芽

第二节 《尚书》

第五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和散文的勃兴

第一节 散文勃兴的社会背景

第二节 历史散文

第三节 诸子散文

第四节 先秦寓言文学

第六章 伟大诗人屈原和楚辞

第一节 楚辞的名称和来源

第二节 屈原的生平

第三节 屈原的作品

第四节 屈原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第七章 杰出的辞赋家宋玉

第一节 宋玉的生平事迹

第二节 宋玉的作品

第三节 宋玉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秦汉文学

概说

第一章 秦文学

第一节 李斯的生平

第二节 李斯的散文

第三节 《吕氏春秋》

第二章 汉赋

第一节 汉赋的兴起和演变

第二节 两汉著名的赋家

第三节 汉赋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第三章 司马迁和《史记》

第一节 司马迁的生平和著述

第二节 《史记》的思想内容

第三节 《史记》人物传记的文学成就

第四节 《史记》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第五节 班固的《汉书》

第四章 汉代诗歌

第一节 汉初四言诗及其流变

第二节 楚声歌及其变体

第五章 汉代乐府诗

第一节 汉乐府的设立和民歌的采集

第二节 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

第三节 《陌上桑》和《孔雀东南飞》

第四节 乐府民歌的艺术成就和影响

第六章 五言诗的起源和《古诗十九首》

第一节 五言诗的起源

第二节 《古诗十九首》的思想和艺术

参考文献

后记

再版后记

第四版后记

中国文学史纲·先秦秦汉文学(第四版)是2016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褚斌杰 注。

得书感谢您对《中国文学史纲·先秦秦汉文学(第四版)》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中国文学研究论文集 电子书
《中国文学研究论文集》是西南民族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主办的论文集,囊括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文献学、文艺学、比较文学等学科,共收入论文23篇,主张在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下,坚持科学性、建设性原则,鼓励学术创新。
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与中国经验研究 电子书
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与中国经验研究创新工程项目自2012年立项以来,全体成员精诚合作,力图从转型期文学史研究、民间视角与经验研究、文学经验与价值研究、域外与本土深度互动四个层面,遵循社会史视野和思想史考察相结合的路径,审视20世纪中国文学的发生、发展及其根本特征,从中淬炼出与20世纪革命大潮相伴而生的中国经验,以资当下中国文化与道德价值观的重建。本书是上述议题协同研究的第一次结集。
通往实践的中国文学理论建构 电子书
新世纪以来文学实践巨大的展开活力及令人震惊的展开规模,对当下国内尚居于主导地位的观念认识论文学理论形成无可规避的促迫。文学并不仅是文本,也不仅是认识对象,它更是实践对象,并且就是实践过程本身。本书研究要点在于揭示文学理论与文学研究对象的实践性关系,在这一关系中研究文学理论的实践属性、文学理论的实践逻辑、文学实践的鉴赏与批评活动、文学理论的实践文本学,以及文学理论的实践论研究方法等。
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丛刊新著国语文学史 电子书
本书分七编三十三章,前两编《通论》《本论》和第七编《结论》主要是从总论的角度展开,《通论》从文学本体论出发,对文学的定义、起源、用途以及文学史的目的等进行了叙述;《本论》对国语文学的范围,国语文学与专制政体、科举制度、古代文明、文法等的关系,国语文学的分类、史料、分期等问题做出了论述;《结论》对中国古代文学进行了整体总结评价,从“体裁”“美质”及缺陷等方面进行分析,并且对中国文学发展做出了展望。第
梁启超评历史人物合集·先秦卷 电子书
梁启超对先秦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的评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