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19171949)接受史研究

中国新诗(19171949)接受史研究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百年新诗接受史研究:审美形式与经典问题

内容简介

该著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果,项目批准号09BZW052,2013年结项,结果为良。主要内容是考察研究近百年来中国新诗(1917-1949)接受史。既梳理、研究了新诗接受史的外在形态,又揭示出其内在嬗变逻辑、特征与根源;既研究了读者阅读接受与新诗创作、诗学建构的关系,从传播接受角度深化了对新诗情感空间、审美形式生成发展的认识,又论析传播接受对新诗“经典”生成所起的作用,敞开了“经典”塑造的历史,对新诗经典化现象与问题作了深入研究与反思。该研究对重新认识百年新诗“经典”具有重要意义。

章节目录

封面

书名页

版权页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出版说明

目录

导论

第一节 传播、读者阅读接受与新诗生成

第二节 传播与中国新诗现代性发生

第三节 读者阅读接受与新诗经典化

第一章 选本和文学史著中的胡适新诗及形象塑造

第一节 选本视野中的《尝试集》

第二节 文学史著中的胡适新诗与形象

第二章 郭沫若接受史与白话自由体新诗合法性

第一节 接受史与形象生成

第二节 《女神》出场及其经典化

第三节 选本与《凤凰涅槃》沉浮

第三章 闻一多新诗接受史与形象塑造

第一节 《红烛》《死水》接受史及其逻辑

第二节 文学史著对闻一多形象的塑造

第四章 政治和诗学话语中的徐志摩与经典塑造

第一节 话语冲突中徐志摩诗人形象嬗变史

第二节 选本与《再别康桥》的经典化

第五章 李金发接受史与现代主义审美意识生成

第一节 萌动、营造与初叙

第二节 培育、渲染与言说

第三节 质疑中展示与阐发

第四节 压制与苏醒

第五节 彰显与内化

第六章 戴望舒诗歌接受史和《雨巷》的经典化

第一节 戴望舒诗歌接受史

第二节 选本与《雨巷》的经典化

第七章 卞之琳诗歌接受史和《断章》的经典化

第一节 卞之琳诗歌接受史

第二节 选本与《断章》的经典化

第八章 政治、诗学与何其芳诗歌接受史

第一节 语境更替与接受流变

第二节 选本与“何其芳现象”

第九章 政治与诗学对话中七月派诗歌接受史

第一节 七月派诗歌接受史综论

第二节 读者视野中的艾青形象

第三节 《大堰河——我的保姆》的经典化

第十章 语境、读者与冯至诗歌命运

第一节 冯至诗歌的传播接受历程

第二节 读者批评与冯至诗歌创作关系

第三节 《十四行集》走向“经典”之路

第四节 冯至及其诗歌命运沉浮因由

第十一章 诗学和政治空间中的“中国新诗派”

第一节 “九叶派”到“中国新诗派”命名更替

第二节 选本与穆旦诗歌经典化

第三节 语境更替与穆旦的沉浮

第十二章 选、评与新诗发展建构

第一节 选评原则

第二节 编选体例

第三节 编评取向

第四节 新诗发展观

第十三章 百年新诗接受与经典化反思

第一节 批评与文本意义揭示

第二节 选本与诗人诗作遴选

第三节 文学史著与诗人诗作定位

第四节 三重向度之关系

第五节 新诗经典化反思

主要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中国新诗(19171949)接受史研究是2016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作者方长安。

得书感谢您对《中国新诗(19171949)接受史研究》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中国小说史略 电子书
《中国小说史略》为鲁迅先生编撰的中国第一部小说史专著。全书共有二十八篇,对中国小说考证源流,分辨真伪,叙述中国古代小说发生演变过程,始于神话与传说,囊括汉人小说、六朝志怪、唐传奇、宋话本,迄于清末谴责小说,引据丰富,见解独到,分析鞭辟入里,评断允当,是中国学者研究中国小说史的开山之作。
中国圣贤启示录 电子书
著名戏剧理论家布莱希特作品,阅读中国儒家道家经典之后的思考。
华尔街的中国人 电子书
本书主要背景是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分三卷按时间顺序描述了从2001年至2009年近十年间华尔街的重大事件,包括911恐怖袭击,互联网泡沫破裂后造成的经济萧条,随后形成的房市新泡沫,老牌投资银行为挽救自己公司各自进行的后搏斗,接下来的股市恐慌,美国政府的救市,房价崩溃前后对冲基金的冷血投机等。主人公是一群生于不同年代,拥有不同背景的在美华人知识分子,在金融危机酝酿、形成、爆发、延宕这一特殊历史时
漫画趣解中国纹样 电子书
中国经典纹样图鉴漫画版,中国传统文化漫画科普。
中国古代文论 电子书
本书呈现了从先秦到近代中国各体文学理论及批评的发生发展历史,既注意揭示孳乳传统文学观念的社会历史文化的多重影响,准确阐释历代文论的大本大宗,又兼顾其逻辑发展链条中常被人忽视的变化细节,从而较完整地勾勒出古代文论发展的整体样貌。本着总体史的理念,注意长时段中古人所体现的致思习惯和言说方式之于文论发展特殊性的关系,是本书的一大特点。本书可用为高校和科研机构教学研究之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