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本书旨在聚集法学、乃至其他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研究力量,开展法律科际交叉问题研究,探索过去与未来良法善治的人文关怀、科技动力和价值取向。
内容简介
全书共分为“法与人文”“法律与科技”“人文与科技视野中的法哲学”三个部分,丰富展现了法学及其交叉学科对“法律如何规范科学技术”“法律如何回应科技形塑的社会关系”“人文精神如何引导科技法学”等前沿性、根本性问题的前瞻性的深入思考。
全书既有对法律所涉及的人文主义及相应历史演变脉络的介绍和梳理,又有对当下前沿科技发展及其引发的伦理道德问题的思考和建议,同时还能跳出既有的规则体系和制度原理的逻辑范式,结合科技领域的新发展对其引发的既有法律责任进行辩证思考和全面探讨。
作者简介
编者孙笑侠,复旦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法理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法学教育研究会副会长、教育部法学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从事法理学、当代中国法治、公法一般理论、法律职业、法律程序、法律方法和法学教育等研究。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作者简介
序
法与人文
人文主义法学的发展脉络与知识谱系
一、人文主义法学形成的阶段(第一阶段)
二、人文主义法学发展的第二阶段
三、人文主义法学发展的第三阶段
神学、科学与人文
一、神学观念
二、科学观念
三、人文观念
四、若干比较
“人文主义法学”的缘起及其价值
一、人文主义和法律结合的环境
二、法律的“人文学”研究路径
三、法律研究的历史视角
四、人文主义法学的是与非
法理学实验研究的兴起及其人文意蕴
一、现代法理学的理性反思与实验研究的兴起
(一)现代法理学的理性反思
(二)法理学实验研究兴起的智识支撑
二、法理学实验研究兴起的理论旨趣和演进脉络
三、法理学实验研究兴起的问题域及其主要方法
(一)基于问卷的法律直觉考察方法
(二)法律行为实验方法
(三)数字实验方法
四、迈向新人文主义的中国法学
五、结论
清代的民间地权习惯与基层财税困局
一、引言
二、“国家的视角”
三、陷入地权丛林的基层司法与财政
(一)抗租案件与田赋困境
(二)官有土地的收益流失
四、与地权搏斗的刘铭传财政整顿运动
五、结论
法律与科技
人工智能立法的“技术—社会+经济”范式
一、问题的提出:人工智能时代科技立法范式转型的背景
二、科技立法“技术—经济”传统范式的流变及其规范原理
三、科技立法“技术—经济”范式下的社会问题及其自主化技术后果
四、人工智能立法“技术—社会+经济”新范式的基础及其开展
(一)人工智能科技的“强社会面相”与立法范式转变基础
(二)人工智能立法“技术—社会+经济”新范式的开展
五、结论:人工智能立法转型引领科技与法律新型关系
算法的法律与法律的算法
一、问题的提出
二、算法的法律
(一)创设新的法律人格
(二)矫正正义模式
(三)风险控制模式
(四)预防模式
(五)算法规则和算法伦理模式
(六)算法可解释性问题
三、法律的算法
(一)法律算法化的前提条件
(二)法律算法的应用场景
(三)概率论的法律算法:以美国律师职业中的算法产品为例
(四)决定论的法律算法
(五)遗传算法与政策/法律的虚拟试错
四、未来法治
“人工智能+法律”发展的两个面向
一、机器人、人工智能及其法律面向
二、人工智能法律规制的理论构造
(一)人工智能三定律/八原则
(二)法律吸纳风险理论
(三)法律责任理论
三、人工智能法律规制的立法探索
(一)联合国的人工智能法律与伦理
(二)欧盟的立法建议
(三)美国的草案
(四)英国的监管与目标
(五)日本的机器人革命战略
(六)人工智能立法规制的中国方案
四、法律科技人工智能化的可能路径
五、结语
当法律责任理论遭遇认知神经科学
一、问题:性骚扰者的“意志”与“责任”
二、思考:法律责任理论中的自由意志
三、追问:自由意志是否存在?
(一)自由意志存在论
(二)自由意志不存在论
(三)兼容论
四、挑战:认知神经科学对法律责任理论提出的问题
(一)对“期待可能性”有怎样的影响?
(二)“故意”是兼容论下的自由意志吗?
五、回应:传统责任理论的反击
(一)是规则而非自由意志确定法律责任
(二)仍然“健在”的人
六、小结
法循证学
一、法循证学的定义
二、法循证学的方法特征
(一)法循证方法具有方法的科学性
(二)法循证方法具有目标的靶向性
(三)法循证方法具有知识的系统性
(四)法循证方法具有独特的学术评价性
三、法律领域开展循证研究的意义
四、结语:法循证学研究前景
试论作为新兴权利的代际权利
一、“基因编辑人”:从理论成为事实
二、代际权利是“虚妄”的吗?
(一)人类存在不同的“代”吗?
(二)后代人应当有其权利吗?
三、代际权利的法理基础:人类命运共同体下的代际正义
(一)后代人权利的既有理论基础反思
(二)作为代际权利法理基础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下的代际正义
四、作为新兴权利的代际权利
(一)作为新兴权利的后代人的权利
(二)作为一种未知风险控制方式的代际权利
五、余论
行政自制中信息工具的法理阐释
一、引言
二、行政自制缘何需要信息工具:迂回消解“自我控权”的自制悖论
三、行政自制的信息工具如何可能:经由“规则之治”与“科层体系”达致柔性自我控权
(一)规则之治
(二)科层体系
四、行政自制信息工具的功能限度:规范化/制度化的双重困境
(一)第一重困境
(二)第二重困境
五、行政自制信息工具的功能内向凝集:事实的深度规范化
(一)规范塑造
(二)规范续造
六、行政自制信息工具的功能外向延展:规范对事实的回应性
(一)规则之治中的事实回应性
(二)科层体系中的事实回应性
七、结论
人文与科技视野中的法哲学
基因编辑必然违背人性尊严吗?
一、人性尊严:一个愚昧的概念?
二、反尊严论与基因编辑
三、胚胎的道德定位:生物人与位格人的同一性
四、重新理解自主性:对德沃金人性尊严两原则的反思
五、辩护基因编辑的法律可能性:人性尊严的宪法实践
六、结语
公共法哲学与法哲学的公共阐释
一、社会科学的意义解释与当代实践哲学的“阐释学转向”
(一)社会科学与阐释学:韦伯式的“解释社会学”
(二)当代实践哲学的“阐释学转向”
二、法哲学的公共阐释:取向与共享视域
(一)法哲学公共阐释的情境——普遍主义立场
(二)中国现代法律秩序的建构作为法哲学公共阐释的共享视域
三、法哲学的公共阐释:认知性原则与认识论要求
(一)法哲学公共阐释的认知性原则
(二)法哲学公共阐释的认识论要求
四、法哲学公共阐释的方法论:以中国情境的正义为例
基因改造、人性与人类价值
一、三个困难
二、何谓人类改进?
三、自然意义上的“好”
四、表观性状、基因与“人性”概念的进一步界定
五、对于人而言的“好”和生命形式
六、违反自主价值?
七、基因改造真的特殊吗?
生命科技与人类命运
一、人体胚胎基因编辑的伦理争议
二、反自然论证
三、风险论证
四、尊严(危机)论证
五、面向基因科技的新伦理框架:个体与人类命运的紧密同构性
(一)新的生命伦理学框架
(二)个体与人类命运的紧密同构性
(三)基于个体与人类命运之紧密同构性的基因伦理
六、基于个体与人类命运之紧密同构性的法律规制框架
(一)个体与人类之命运之紧密同构性作为伦理基点
(二)基于伦理和法律之深层互动的规制体系
七、结语
伦理学中的建构主义与道德—法律的客观性
一、问题的提出:道德与法律领域的客观性
二、道德实在论与建构主义
三、原初状态:契约论还是建构主义?
四、从道德建构主义到政治建构主义
五、合理性、领域特定性与客观性
数据主权与司法长臂的理论分野与实践冲突
一、理论渊源:数据主权与数据自由
(一)延续传统主权脉络的“数据主权”论
(二)基于互联网世界主义的“数据自由”论
二、实践表达:数据主权的双重进路
(一)主权内化于私权:严格限制数据跨境流动
(二)主权直接参与:强制数据本地化存储
三、实践异化:数据自由与司法长臂
四、冲突与应对:网络空间革命下的秩序构建
代孕的伦理困境
一、代孕问题的正确打开方式
二、自由与功利:为代孕辩护的两个策略及其限度
三、市场、科技与德性
四、代孕讨论在中国
数字化时代的科际法学是2021年由北京法讯网络技术有限公司出版,作者孙笑侠 主编。
得书感谢您对《数字化时代的科际法学》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