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真实地呈现出杨耕教授对于学术与生活的种种思考,为读者提供了丰盛的思想大餐。
内容简介
本书作为一本学术随笔集,分为:哲学遐思、文化断想和读书札记三个部分,集中展示了作者对哲学学术基本问题的思考、日常生活问题的哲学反思,并在此基础上向读者分享了自身的学术生涯和人生历程。该书显示的不仅是思想的火花,而且更是生活的顿悟。该书反思的不仅是哲学学术的基本问题,而且更是人生之路的哲学追问。
作者简介
作者杨耕,1956年生。安徽合肥人。1982年毕业于安徽大学哲学系,获哲学学士学位;1991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先后获哲学硕士、哲学博士学位。现为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社长、总编辑,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先后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求是》《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唯物论研究》(日本)等报刊上发表论文200篇;出版《马克思的社会研究方法及其当代意义》《杨耕集》等著作十部;主持编写国家级教材五部;科研成果六次获国家级奖,七次获省部级奖。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重读马克思:我的学术自述(代序)
哲学遐想
哲学的位置在哪里
哲学的作用是什么
哲学思维的特点
历史哲学:在哲学和历史学的交叉点上
批判历史哲学的基本特征及其启示
后现代历史哲学对历史客观性的质疑
重新理解马克思哲学所实现的哲学变革
马克思的哲学:形而上学批判、意识形态批判和资本批判的统一
唯物史观的创立:“双桅船”不断前进的历史
唯物主义历史观本身就是一种方法
以实际问题为中心研究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与实质
面向21世纪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中国马克思学:文献学还是文本学
西方“马克思学”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西方马克思主义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建
异化、人道主义与马克思主义
南斯拉夫的“实践派”和“辩证唯物主义派”
深入而全面阐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
马克思的世界概念
一般和个别不等于共性和个性
“悖论”与思维本身的矛盾性
历史必然性的重复性与历史事件的不可重复性
社会发展中的自然形态与派生形态
人的本质与人的本性
人是生命冲动与精神活动的统一体
人的个性化与社会化
时间是人的发展的空间
重建公平
人文关怀的取向与历史尺度的坚守
文化断想
弘扬民族精神:优秀传统和时代精神相结合
传统与现代性的冲突:两种异质文明的冲突
“黄色文明论”与地理环境决定论
文化的实力在文化之外
奥运:在文化和哲学的视域中
展示独特的话语空间
《国外马克思学译丛》的出版旨趣
《钱玄同文集》的出版旨趣
《启功全集》的出版旨趣
粉本大千世界
社会科学方法的西方走向
高等文科教育改革:路在何方
读书札记
重读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著作
邓小平哲学思想的特色——读《邓小平文选》
艰难中的创造——读《社会学大纲》
曲折中的探索——读《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
夕阳中的黄昏——读《哲学导论》
危机中的重建——《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现代阐释》序言
寥廓江天万里霜——读《走向历史的深处》等
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纲领——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视野》
当代中国伟大变革的宏伟交响——读《大转变时期》
开辟从本体论认识现实的道路——读《马克思哲学本体论及其当代意义》
卢卡奇物化理论的双重逻辑——读《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及其演变》
走近工程哲学——读《实践哲学视野中的工程》
“真话”、“新话”、“家常话”——读《从怎么看到怎么办?》
实践唯物主义研究:中国学者的“知识产权”——《唯物主义的现代形态》前言
理论的深度与思想的容量——《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文库》序言
以哲学的方式反映和引导现实——《东方的崛起》序言
领悟日常事物——《杨耕自选集》后记
多少往事烟雨中——《危机中的重建: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现代阐释》后记
沉思往事与发现未来——《为马克思辩护》(第二版)后记
渴望思想平静——《为马克思辩护》第三版后记
思想对话
建构哲学空间雕塑思维个性
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当代意义
哲学家的当代良心和使命
马克思:现代哲学的开创者
马克思:从“天上”回到“人间”
今天马克思仍然“在场”
深化对社会主义的认识
行走在哲学与出版的路途上
在学术传播与市场运作之间
学术演讲
哲学理论主题的根本转换与理论空间的重新建构——在日本一桥大学的演讲
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模式的形成、特征与缺陷——在复旦大学的演讲
后现代主义的崛起及其实质——在华中科技大学的演讲
附录
重读·重建·重生——访杨耕教授
与哲学连成一体——访杨耕教授
书缘人生——访杨耕教授
后记
静水深流:哲学遐思与文化断想是2013年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杨耕。
得书感谢您对《静水深流:哲学遐思与文化断想》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