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哲学

文化哲学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本书是20世纪西方一部独创性的伦理学著作、尖锐的文化和社会批判著作、现代生态伦理学的奠基性著作。

内容简介

本书是施韦泽哲学和伦理学研究的代表作,他产生的社会影响主要基于这部著作。

施韦泽的文化哲学研究,既有重要的学术背景,更有特殊的时代背景。在19世纪末的乐观主义文化氛围中,施韦泽就预感到了西方文化的问题。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更使他认识到其所预料的文化衰落的结果来临了。

因此,他的《文化哲学》“现在被构思为文化批判。它应该确定文化的衰落,并提醒人们注意它的危险。文化的灾难既已降临,那么对其十分显而易见根源的考察是为了什么呢?”施韦泽就规定了自己文化哲学研究的主题:探讨当时西方文化衰落的原因,寻找西方文化重建或再生的道路。

施韦泽对于西方文化发展的前景充满信心:只有当能够认识文化的伦理本质的思想重新获得力量,我们才可能重新走上文化之路。在文化哲学中,施韦泽对整个人类思想的研究使其敬畏生命伦理学能够超基督教的西方世界,成为一种新的、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承认的世界观。确定了敬畏生命伦理学在伦理学史的地位:当代生命和生态伦理学的先驱。

作者简介

作者阿尔贝特·施韦泽,1875年出生于法国上阿尔萨斯,青年时代多才多艺,不仅是神学博士和哲学博士,而且还是一位享有盛名的管风琴演奏家和巴赫音乐的研究家。38岁时获医学博士,取得医生执照,1913年携妻子一起前往非洲的兰巴雷内(现在属于加蓬),在那里创建了自己的诊所,义务为当地居民治病,六十年如一日,历尽艰辛,直到1965年逝世。1952年获诺贝尔和平奖。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出版说明

前言 阿尔贝特·施韦泽自述

第一卷 文化的衰落与重建

前言

1 哲学对文化衰落的责任

2 我们经济和精神生活中的文化障碍

3 文化的伦理本质

4 文化的再生之路

5 文化与世界观

第二卷 文化和伦理

前言

1 文化危机及其精神原因

2 乐观主义世界观问题

3 伦理问题

4 宗教与哲学世界观

5 希腊—罗马哲学中的伦理和文化

6 文艺复兴与后文艺复兴时代的乐观主义世界观与伦理

7 17与18世纪的伦理论证

8 理性主义时代的文化奠基

9 康德的乐观主义—伦理世界观

10 斯宾诺莎和莱布尼茨的自然哲学与世界观

11 费希特的乐观主义—伦理世界观

12 席勒·歌德·施莱尔马赫

13 黑格尔的超伦理乐观主义世界观

14 晚期功利主义,生物学和社会科学的伦理学

15 叔本华和尼采

16 西方探寻世界观努力的终结

17 新路

18 出于生命意志的乐观主义论证

19 以伦理学史为基础的伦理问题

20 奉献伦理和自我完善的伦理

21 敬畏生命的伦理

22 敬畏生命伦理的文化动能

后记

人名和术语表

译者后记:文化和世界观

文化哲学是2017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作者[法] 阿尔贝特·施韦泽。

得书感谢您对《文化哲学》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哲学与人生 电子书
本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基本观点和方法及如何做人的教育。帮助学生学习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正确看待自然、社会的发展,正确认识和处理人生发展中的基本问题,树立和追求崇高理想,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哲学观研究 电子书
本书论述了哲学观与世界观、黑格尔的哲学观、马克思的哲学观、哲学观与现代哲学、当代中国的哲学观念变革、哲学观与哲学研究以及哲学观与哲学教育等七个问题,揭示了哲学的特殊的理论性质和独特的社会功能,展现了哲学发展的自我批判的活力和永不枯竭的理论空间。
哲学心语 电子书
本书是作者具有自传性质的哲学随笔,作者对于自己平生学习哲学的诸种快慰、体味人生百般滋味进行凝练总结,风格闲淡疏朗,与论文迥异。上篇主要是对于哲学的学习、学问的研究、文化的传承等过程的梳理和对点滴感悟的采撷,给人启迪与思考;下篇主要就人性、情感、生活中的挫折及个人生活经历娓娓道来,却有哲思充溢其中,读来让人受益匪浅。
文化世界的意义结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向度 电子书
本书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主导,立足中国场域,同时又有世界维度,探究文化世界的一般意义结构,开创了以工作世界为核心范式的文化世界哲学新理论体系,即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并将其拓展和应用到哲学、宗教、诗文化等意识形态实例的意义分析。文化世界哲学就是关于文化世界意义结构的理论体系,是对文化世界是怎么来的、什么是文化世界、怎样建构或创新文化世界等问题的探究,在核心范式的意义上,亦可称为工作世界文化哲学
改变世界的哲学 电子书
《马克思主义简明读本》系列丛书是专门为读者组织编写的一套关于马克思主义的通俗理论读物,本系列丛书紧紧围绕十八大精神,宣传马列主义、毛年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旨在引导读者了解马克思主义,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相关理论和制度,引导读者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把中同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